端公腔

懷遠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選擇在傳統或喜慶節日,如年頭歲尾、端午中秋、婚嫁喜慶等。 據老藝人推算,懷遠端公腔從清代中期已經形成,清末至民初為鼎盛時期。 此外,還有不少酷愛端公腔的玩友,平時也能單獨演唱。

端公腔是以說唱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曲藝藝術形式,其中又夾雜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剪紙、雜技、武術等表現形式。
端公腔源於道教,由悼念亡魂、驅鬼避邪的祭祀活動演變而成,開初只唱宣揚輪迴迷信的神鬼故事,後來受戲曲的影響,不斷增加一些娛人的民間故事或流傳的戲文,逐漸變成了一種酬神賽會的表現形式。
懷遠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選擇在傳統或喜慶節日,如年頭歲尾、端午中秋、婚嫁喜慶等。一般安排在夜晚,場地選擇在十字街口或較大的場院。端公在中間坐唱聽眾依牆圍坐四周,因之,唱端公腔俗稱“靠壁”。演唱者手持直徑三十多厘米的圓形單面鼓,鐵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鐵環,左手握鼓柄,右手執條擊鼓,邊打邊唱。擊鼓時有節奏地搖動鼓柄,鐵環叮噹有聲,和諧悅耳。端公腔興盛時期,每逢冬閒取暖,夏夜納涼之時,男女老幼相聚一處,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安徽不少地方戲曲,如黃梅戲、泗州戲、廬劇、淮北花鼓戲等一些唱腔,都吸取端公腔中的一些成分。
據老藝人推算,懷遠端公腔從清代中期已經形成,清末至民初為鼎盛時期。近百年來,名噪一時的端公腔老藝人有大羊子、小羊子、小鐵匠、小林子、小尾巴、小咬子、老嗓子、唐二、高毛、周長江等數十入。此外,還有不少酷愛端公腔的玩友,平時也能單獨演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