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教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一些道士以為積德行善可成仙,形成積善派。積善派是以積功累德,利物濟人了虧己以待人,舍己以為人,憫人之惡,樂人之善,濟人之急,解人之危,為修道之首務。
表現形式
積善派,凡道教中專主行善施捨、積功累德、與人為善、化人為善,唯善足行,以期得救,並由自救而救人,救人而救世等,行善主義派人物與經教類屬之。
主旨思想
積善派之主旨,在抱仁行義,由一己之積功累德,以濟世度人,進而感格羣倫,共明“天道至善,悖天不祥”之至理,而相率樂於為善。
太上曰:“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為善為惡,報應昭昭,如影隋形,絲毫不爽。凡人為惡,大則奪紀減算,小則招毀受刑;苟能積善累功,大則增福添壽,小則免禍無形。為善之要,唯道是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怍神天。不愧屋漏!虧己以待人,舍己以為人,憫人之惡,樂人之善,濟人之急,解人之危,人之有禍,若己有之;人之有罪,若己予之;被慈懷於萬物,昭因果於隠微,行善不輟,天道佑之,災禍遠之。
故古真有言:“欲修天仙,須立三千善;欲修地仙,須立三百善。”此不但為修道之首務,且亦為入聖門之坦途,自羲黃而下,莫不以此是宗。
功法介紹
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等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陰德,立善功。該派道士以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道教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會上勸善,延攬信徒。
奉持教義
積善派奉持下列七大教義:
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黃帝以來,即以敬天垂範,一般道觀及教士在祈禱和供奉時,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張祀祖,要超度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功報德,不忘根本。
三、修道:修道可分內功與外功兩途:內功是指修養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時又指守生養氣,煉丹服食,這是以精神修養及體內潛能發揮為主。外行是指積極行善,實踐倫理道德為主。內功圓滿,可以修合天人,返璞歸真,成聖、成真、成仙,外行圓滿,亦可得到同樣的效果。
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度祖先時,用一定的科儀,修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門,在所祈福禳災時,誦經拜懺,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五、救人:如張道陵天師和歷代天師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籙神水治療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氣,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這就足救人。
六、利物:《道德經》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為而不有。”又云:“任萬物之性,因萬物之性而長養。”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愛護動物,培植生物,戒殺放生,這就是利物。
七、濟世:主張以道立國,以教化民,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