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黃河自河套平原呼嘯南下,闖過黃土高原、向東大轉彎的地方,有條支流由北匯入,這便是汾河。汾河,象一條藍色的綢帶,自北向南貫穿著三晉大地,在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之間形成一北、一南兩大盆地,這就是晉北的太原盆地和晉南的臨運盆地。晉南一帶雖然也是溝壑縱橫,但是成片成片的田野沿著山腳向河岸階梯延展,一望無際,耕作和灌溉條件比較優越,自古以來就是山西的糧倉。這一帶,有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人稱"稷王山"。稷王山海拔高1279米,山之四周聞喜、夏縣、遠城、萬榮、稷山諸縣,從古至今皆為我國傳統農業最為發達的地方。
華夏農業文明的正式起源是從后稷在稷王山播種五穀的那雙手開始的。當后稷看到人們以狩獵採集為生而經常忍飢挨餓時,心痛不已,他走遍河東的山山水水,用石頭和木塊製成農具,教人們耕田稼穡。堯帝知道後專聘他做農師,指導人們做各種農藝。
內部景觀
稷峰疊翠
昂首層霄俯萬重
配天功德重先農
當年教稼知何處
瑞盪勛州第一峰
姑射晴嵐
五雲深處即仙家
一道嵐光落照斜
為問姑射緣底去
空餘仙跡映晴霞
汾水孤舟
款乃聲問芒葦洲
桃花古渡水西流
乘搓仙客今來否
月朗煙波一葉舟
玉壁秋風
玉壁森森武庫環
當年故壘亦雄關
而今忽聽秋風起
勢卷長河水一灣
羲陵晚照
曆元妙蘊訂羲和
御日精靈永不磨
剩有一抔黃土在
夕陽落照瑞煙拖
文洞飛雲
高風落落姓名傳
獻策空留地上仙
心醉六經岩谷老
白雲深鎖洞中天
甘泉春色
何年分得洞庭春
釀作甘泉色倍新
想是地靈鍾寶氣
故教淑景潤芳塵
仙掌擎月
誰將寶鏡掛穹蒼
一片清光射斗旁
為有紫金仙佛掌
高擎明月照天堂
稷王塔和姜塔
稷王山上最明顯的標誌物就是稷王塔與姜塔,前者在山頂,後者在山腰,天氣晴朗時10多公里外也能看得清楚。
稷王廟
在山西萬榮縣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趙村。相傳上古時后稷始教民稼穡於此,因名稷神山(俗稱稷王
山)。初創時代不詳,金代已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於廟內建舞台一座,供酬神演戲之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殿又重修,現存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五脊頂。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後兩段,穿插相構,無通長梁袱之制。當地稱為無梁殿。雖經歷代重修,仍具宋、金時期的形制。殿內後壁上鑲有至元時創修舞台石碑一通,文意簡練,記事清晰。
稷王廟“無梁殿”,因整個建築沒有通長大梁承托而得名。此廟位於萬榮縣西北隅的南張鄉太趙村,原廟宇宏偉壯觀,頗具規模,可惜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軍燒毀,保存下來的僅有正殿(即無梁殿)和民國10年(1921)重修的舞台。
走進稷王廟正殿舉目瞻仰,整個大殿好似一把撐開的大傘。它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齊,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單。檐五脊頂。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後兩段,穿插相構,兩根斜撐術集結屋頂,重力四散下層。方形間架,互相牽依;頂脊
小而靈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個屋頂部分不及殿長的五分之一。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結構和特殊的民族風格,在研究我國古代建築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該殿始建年代無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樣還可辨認。從現存形制看,其斗拱結構和一
部分石柱礎上還保留著金代的特點,“無梁殿”確屬金代建築物無疑。
詳細介紹
獻殿
稷王廟的獻殿東西長20米,南北寬19米,前後柱額枋上雕刻有農事圖,反映了古代農業生產從耕耘播種到收割碾打的全過程。兩側山牆各有一石刻,東壁上有“稷峰疊翠、姑射晴嵐、甘泉春色、羲陵曉照、玉壁秋風”等稷山八景圖,西壁牆上是清代稷山知縣李景椿為重建王廟撰寫的《稷王廟告成因賦七古一首》,碑高2.5米,寬2米。其文詞秀雅、字型遒勁。稷王殿
稷王殿為廟內主要建築,上下兩層,登樓遠眺,縣城一覽無餘。大殿四周有3米寬的迴廊,有20餘根石雕,殿前有2根水火蟠龍石柱,是我國現存的石雕珍品,迴廊外圍以52塊花雕石板構成的屏欄上雕刻著花卉人物及八仙過海、竹林七賢、幽蘭修竹、黃牛耕田等故事。在大殿內供奉的是稷山及兒童子的神像。稷王在堯舜時期為農官教民耕種,被尊稱為我國農業的始祖。
姜嫄殿
姜嫄殿是為紀念后稷的母親姜嫄而建,其建築是典型的元代建築。后稷母親姜嫄在一次郊遊時發現地上有巨人的腳印便在上面踩了一腳,之後便生下了后稷,姜嫄覺得是個怪胎,就在數九寒天把他丟與寒冰之上,但后稷卻得到百鳥的保護,大難不死,長大為人民民眾辦了許多好事。
后稷教民稼牆
后稷從小隨母親在山野生活,種花植草食果,便在實踐中培育了能吃的稻、菽、梁、黍五個古種,年年都是好收成,堯帝聽說後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為農官,讓他教導平民百姓播種五穀。從此后稷便深
入人民間,百姓有了飯吃,國家有了儲備。后稷也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被奉為五穀神,尊稱為稷王。後來埋葬他的青山被叫作稷王山,他教民稼牆的農耕發祥地被叫作稷山縣。
稷王廟三絕
一絕:精湛的石雕
主要指"稷山八景","七古一章",對聯"統肇王基功崇平地,源開粒食,德大配天"以及七十六塊欄桿的內容和迴廊四周的二十根大石柱.其中主樓正門前的兩根蟠龍石柱,更為特殊,猶如鬼斧神工之作,一柱是雲騰浪涌,魚躍龍飛;一柱是火焰熊熊,朱雀穿躍,真是攝人魂魄,蔚為壯觀.
二絕:奇妙的木刻
木刻主要內容為祭祀穀神場面和稷王教民稼穡圖,其刻線流暢,造型生動.如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種的農夫以及默默辛勞的牛馬和碾滾的碌毒與揚谷的扇車等,全都表現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三絕:壯美的琉璃
琉璃,如鋪頂的彩瓦,脊飾上的花卉,天馬,神獸以及鍾,鼓樓翹起的四角臨空處,挺立的孫臏,龐涓,羅成,韓信"四絕"人物,還有主脊兩端高大的螭吻等.整個廟宇流光溢彩,明麗奪目.
古建專家柴澤俊先生曾多次說到:稷山稷王廟,將石雕,木刻和琉璃三者藝術渾然一體,彌足珍貴,確屬"三絕"古建.
青龍寺
位於稷山縣西四公里之馬村.該寺以兩殿元代壁畫精湛而聞名遐爾,而兩殿壁畫又以腰殿為最.其特點有
四:一.總體布局精巧.整體分為三層且上下交錯,下層神像高約一米,水平正對視線,中,上層高度依次減少,主次分明,顧盼照應,層次井然.二.形象構圖神奇.如中一個穿大紅袍的龍神,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個老於世故,謹小慎微又看上司眼色行事的下級官僚情態等.三.點劃線描嫻熟.如,僅廖廖數筆,就將人物勾畫的形神兼備,恰到好處,讓一群餓鬼表現的活靈活現,見骨見肉.四.施彩賦色色以土黃,朱紅為基調,使色彩豐富而逼真.青龍寺壁畫確實令人讚嘆和佩服,中國壁畫研究專家潘潔茲先生說過:中國保存有壁畫的的地方很多,突出的有河北毗廬寺,芮城永樂宮,新絳稷益廟和稷山青龍寺等.這些壁畫都很精湛,藝術價值很高,而其中青龍寺壁畫又略勝一籌.
佛閣寺
稷山佛閣寺,位於縣城東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涼院",因寺內有一巨佛,故俗稱"大佛寺"
.
該寺始建於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戰亂大部分建築遭毀.現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
正殿,系樓閣式建築,殿內有一尊高20餘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
在華夏大佛的範疇里,儘管有馳名的樂山和強巴大佛,可它們分別為石質和銅質,而稷山大佛獨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謂出類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為基,更顯其氣勢恢宏,巍峨壯觀.稷山大佛,實堪稱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法王廟
稷山縣西二公里之南陽村西隅,有一座法王廟.該廟坐西向東,占地約3000餘平方米,現存殿宇十八間,舞台一座和一個清代補建的三間門樓.在這群古建築中,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當以舞台為最.該舞台,據廟內碑文記載,建於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頂,上復琉璃彩瓦,長14.5米,寬14.3米,梁架結構繁雜奇巧,斗拱裝飾古樸俏麗,雕刻工藝精湛,氣勢雄偉壯觀,是一座頗有元代遺風的明代建築珍品.
宋金古墓
宋金墓群位於稷山縣城西四公里之馬村西南隅,是十四座仿木構建築且為四合院式的磚質雕花墓.各墓室
磚質類同,結構各異,有窯洞式,樓閣式,宮殿式;分單檐,重檐,多重檐等,可謂式樣繁雜,各具特色.各墓室的裝飾十分誘人,例如雕刻的門窗隔扇,滴水貓頭,禽獸花草,墓主夫婦,書童侍女和泥質套塑的"二十四孝"等,無一不顯得優美精湛,生動逼真.尤應提及的是墓主人對面雕刻的樂樓,即有樂隊,又有演員.樂器有大鼓,腰鼓,拍板,橫笛和蓖篥等,演員分副淨,副末,裝旦,末泥,裝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節,又富表演技巧,整體造型,真是惟妙惟肖,活靈活現.若遊覽全部墓室,即宛如光臨一座陳設工藝珍品的地下宮殿,大有琳琅滿目,異寶紛呈之感.磚雕地宮具有十分難得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它不僅為我們研究宋金建築特別是民居營造,有著十分翔實的歷史佐證,更為重要的是,對中國戲曲表演體制的形成時間,竟提供了提前二百餘年的發展史料.
另外,還應附帶提及一點,即地宮中5號和8號墓的屍床下,原堆集著焦炭五百市斤,其質量與今天的土法煉焦的產品無異.這充分說明,至少在公元十一世紀時,稷山一帶的人工土法煉焦技術就已趨成熟.
歷史人物
后稷與稷王山
后稷,據說為遠古農官之名。而堯舜時的后稷,也就是周族的始祖后稷,則名叫“棄”。按《史記》中講,棄與堯、契(商族的始祖)都是帝嚳的兒子。然而,根據歷來的文獻與民間傳說講,棄的出生卻與
帝嚳又沒什麼關係。這個故事確實很有名,古今的聖賢與百姓差不多都知道。說是棄的母親姜一日到野外郊遊,看到一行巨人的足跡,她就踩著那巨人足印走了幾步,於是竟有感而孕,後來就生下了棄。棄生下後,姜一方面覺得不光彩,另一方面不吉祥,所以就想把孩子扔掉。她先把棄扔到里巷中,過往的牛馬都繞道而走;她又把棄丟到冰池之中,結果又有大鳥而降,用其羽翼遮住棄幼小的身體而使之未能凍死。棄被母親拋棄了幾次均安然無恙,姜遂覺此兒奇異,於是最後又把棄抱回好生養護。周始祖后稷為什麼又名“棄”,據說原因就出於此。
有邰氏與稷王山
司馬遷《史記》中講,周后稷的母親姜原為有邰氏之女。至於遠古有邰氏到底居於何地,過去一般認為邰地應在陝西武功,但還有人以為邰地應該在今天晉西南的稷王山一帶。稷王山北約10餘公里外即是汾河。汾河在先秦文獻中出現甚早,在遠古創世創物神話中就已經有了所謂汾水之神。汾水之神《左傳》里記載名曰“台駘”。我國古代時,從晉西北寧武縣管涔山下的汾河源頭,經晉中平原,直至汾河入黃河處的禹門口,沿汾幾乎各地就都有台駘廟,而其中寧武、太原和侯馬等地的台駘廟則最為有名。但根據許多信息分析,台駘神的始源地看來還是在大約夏代前的峨嵋台地一帶。峨嵋台地東北而西南走向,綿延約百餘公里,東北部即與唐堯所封大夏之地(今翼城、襄汾一帶)相接,而稷王山事實上正是坐落在峨嵋台地東北區的正中之上。台駘應該就是遠古民族有邰氏的一名成員。他不但應該與后稷棄一樣,屬於同一時期的傳說始祖人物,而且或許與姜還確實有些血緣關係呢。
伯益與稷王山
據說與后稷棄同時期還有過一位伯益。我國古代許多文獻中都秉承了《尚書》的說法,認為伯益知鳥語,善訓鳥獸,但《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又認為伯益不但善占卜,而且更會作井。稷王山所處之地,古時修的水井常常掘至百餘丈深,飲食用水如糧食一樣寶貴。歷史上,稷王山四周的人民,祖祖輩輩視伯益與后稷為同樣的創物先祖。所以,許多村莊就把伯益與后稷同廟祭祀,且香火四季不輟。本世紀70年代時,考古工作者在距稷王山不遠的夏縣東下馮古文化遺址中,曾經發現了多眼距今約4000年左右的水井遺存,而這些水井所出現的時間,也應該正是伯益以後不久的夏末商初時期。本世紀稷王山西麓的萬榮縣皇甫鄉,曾經出現過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公元1899年——1989年)。從他1931年發現並發掘萬榮荊村遺址始,近70年來,稷王山四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更是層出不窮,時有發現。
民間傳說
稷王教稼
據考,早在遠古時期,稷王山一帶就有原始部落繁衍生息。傳說,當時的部落首領為了部民生活和部落繁榮,曾命她的一位臣子率眾人四處奔波以種植黍谷(古稱“稷”),結果在汾河下游的這片黃土地上獲得了成功。他們日出下山而作,日落上山而息,逐漸使這一帶成為部落的糧倉。首領為了激勵更多的部民墾荒事農,便冊封這位臣子為“稷王”,冊封這座山為“稷王山”。稷王死後,也就葬在了這座山上。據說,當時人們為了表達對稷王的崇敬、懷念之情,便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取名稷王廟。此後,大凡在此地為官的人,每年都要到山上的稷王廟去祭拜稷王。
說來也頗有意思。像是真有這么回事一樣,在稷王山的山石中竟真有一種明亮發光的玉質石子,大小形狀有的像麥粒,有的如黍稷模樣,有的似穀子玉米,還有的形若芝麻或各種豆粒,甚至還有似南瓜籽者。因此,古人不知從何時起即把它們稱作為“五穀石”。古人在稷王山採拾“五穀石”時據說有一傳世規矩,那就是採拾者不能言語,如言語則終日不能獲得一粒。這傳世的規矩,無疑增加了稷王山作為中國農業始祖之神后稷誕生之地的神聖性。民國初年有一個解州籍人李子祥,曾先後在聞喜東鎮區和稷山清河區任職,對稷王山頗多考察。他曾寫過一篇《游稷山感后稷教稼之功德記事》。此文章後來被收入顧頡剛先生編著的《古史辨》第二冊中。這位李子祥先生曾熱情建議,應把稷王山的“五穀石”搜羅採取,供之本省陳列和農會研究品題,再輸送京、津、滬、漢博物院,為全世界所注目,尊重中華,推本農業,使人知山西有后稷神聖,景仰崇拜,稷、聞之榮,亦三晉之光。”六七十年前的鄉鎮級職員已能有如此想法,也真令人吃驚。這話實際說得也對。科學無論發達到什麼時候,人只要還吃糧食,那就不該忘記后稷的培育五穀與教民稼穡之功德。對后稷,應該猶如對黃,帝一般去給予紀念。
生態保護現狀
稷王山出產白雲石,由於瘋狂採礦、無序作業,稷王山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白雲石是生產金屬鎂的重要原料,聞喜的十多家金屬鎂廠用的都是這裡的礦石,從2000年開始,就有十多個採礦點在這裡開炮作業,每年最少開採上萬噸的白雲石,可這裡根本沒有整體的開採規劃,廢棄的礦石隨意堆放,而當地國土資源局的管理僅僅是收取2%的資源補償費。當地一些不法商人為了牟取暴利,有的在沒有辦理礦產資源開採許可證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有的一證多點開採,當地土地局也拿不出整體的開採規劃,使原本蒼翠的大山從橫斷面上被片片剝離、塊塊分割,山體滑坡,碎石橫流,希望稷王山的開採能夠在有關方面的專家探明儲量及開採價值之後進行整體規劃,從而有序地開採,別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別讓礦產資源白白浪費。
交通指南
旅遊乘車路線:從稷山火車站,汽車站乘1路,5路公車百貨大樓下車向西50米即可到達.
山西名山漫話(二)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