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痘免疫法

種痘免疫法

種痘使身體產生抗體,可以預防天花。中國在西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種痘免疫法種痘免疫法
種痘使身體產生抗體,可以預防天花中國在西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簡介

種痘免疫法,即取天花痘痂製漿接種於健康兒童,使其產生免疫力以預防天花的方法。此項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相傳公元10世紀北宋時期已用種痘術預防天花。到公元16-17世紀,人痘術在國內成為專業並得以推廣。其方法有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四種。前三種都是接種於鼻孔,其痘苗又叫做鼻苗。痘衣法是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時所穿的內衣。人痘接種法的創造,是人類免疫學的先驅。這種技術自公元17世紀開始,先後傳播到俄國朝鮮日本阿拉伯和歐、非各國。公元1717年傳入英國。直到1796年英國貞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才逐步代替。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中國人痘接種法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發展過程

天花是一種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死亡率極高,一般可達25%,有時甚至高達40%。不死者也經常會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後來人們發現,天花患者如果僥倖存活下來,患者今後一生就不會再得此病。
人痘接種術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醫學家為了尋求天花的預防方法,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最終才獲得成功。至於人痘接種術的具體發明者和發明年代,目前很難考證。
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據記載,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隱居在山洞的煉丹家發明的一種天花痘苗接種術。北宋丞相王旦的長子死於天花,為了防止其他人也傳染上這種病,特從全國各地請來了醫生、巫醫和術士,試圖發現某種治療方法。從峨嵋山請來了一位道士,帶來了天花痘苗接種術,並在整個京城開封推廣。公元1741年中國人張談在他的《種痘新書》還描述了藏苗法。這種方法免疫效果好。公元17世紀,這種醫療方法傳到了土耳其。1718年駐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大使馬麗·沃特萊·蒙塔古讓金接受了“輕型天花的預防接種”。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文獻記載

“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藥學家道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藥物方法。
公元九世紀時歐洲天花流行甚為猖獗,在日爾曼軍隊入侵法國時,兵士感染天花,統率者竟下令採取殺死一切患者的殘忍手段。以防止其傳染,結果天花照樣流行,在印度則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辦法,自然也無濟於事。
中國則不同,不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療,而且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記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一醫者能種痘,被人譽為神醫,後來被聘到開封府,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個傳說或有訛誤,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產生人痘接種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隨著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加深和治療痘疹經驗的豐富,便正式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清代醫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說得很明確:“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乾隆時期,醫家張琰在《種痘新書》中也說:“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又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這些記載說明,自十六世紀以來,中國已逐步推廣人痘接種術,而且世代相傳,師承相授。
清初醫家張璐在《醫通》中綜述了痘漿、旱苗、痘衣等多種預防接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總之,通過如上方法使之產生抗體來預防天花。
由上可知,中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發明人痘接種術,到十七世紀已普遍推廣。公元1682年時,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種痘。據康熙的《庭訓格言》寫道:“訓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聯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可見當時種痘術已在中國範圍內推行。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很快引起外國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載:“康熙時,(公元1688年)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這是最早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種人痘的國家。種痘法後經俄國又傳至土耳其和北歐。隨後歐洲各國和印度也試行接種人痘。十八世紀初,突尼西亞也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長崎,把種痘法傳授給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醫宗金鑒》傳到日本,種痘法在日本就廣為流傳了。其後此法又傳到朝鮮。十八世紀中葉,中國所發明的人痘接種術已傳遍歐亞各國。公元1796年,英國人貞納(E.Jenner)受我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示,試種牛痘成功,這才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發明意義

疫苗的發現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意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鬥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人痘接種的發明,對人工特異性免疫法是一項重大貢獻。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後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迎戰病毒的第一個勝利,也更加堅信疫苗對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後200年間疫苗家族不斷擴大發展,目前用於人類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種,根據技術特點分為傳統疫苗和新型疫苗。傳統疫苗主要包括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新型疫苗則以基因疫苗為主。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寫載:“我聽說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由此可見中國發明的人痘接種術(特異性人工免疫法)在當時世界影響之大。

疫苗種類

一、人工主動免疫製劑

1、死疫苗
選用免疫原性好的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螺次體等,經人工培養,再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其殺滅製成。此種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死疫苗進入人體後不能生長繁殖,對機體刺激時間短,要獲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複接種。
2、活疫苗
用人工定向變異方法,或從自然界篩選出毒力減弱或基本無毒的活微生物製成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結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症)等。接種後在體內有生長繁殖能力,接近於自然感染,可激發機體對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較小,免疫持續時間較長。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優於死疫苗。
3、亞單位疫苗(組分疫苗)
除去病原體中無保護免疫作用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其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後,製成的疫苗。可用化學試劑裂解流感病毒,提出其血凝素、神經氨酸酶製成;用腦膜炎球菌夾膜多糖等製成亞單位疫苗。
4、基因重組疫苗
套用基因工程技術製成,如把編碼HBSAg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組,製成基因重組B肝疫苗。基因重組方法還可製成更多種類、更價廉、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或多價疫苗。
5、DNA疫苗
DNA疫苗是將病原或腫瘤整個或部分蛋白抗原的基因克隆在真核表達載體上,直接注入體內,使其抗原在體內表達後激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其製作方法簡單,安全,有效。從1992出現到現在,已經有兩種DNA疫苗上市。
6、類毒素
細胞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後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為類毒素。其中加適量磷酸鋁和氫氧化鋁即成吸附精製類毒素。體內吸收慢,能長時間刺激機體,產生更高滴度抗體,增強免疫效果。常用的類毒素有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等。
二、被動免疫製劑

1、抗毒素
2、抗菌血清和抗病毒血清
3、丙種球蛋白
4、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5、免疫核糖核酸
6、轉移因子
7、胸腺素
8、干擾素
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均能使機體增加抗病能力,但後者的持續時間短,主要用治療和緊急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