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宴客等畫面。也有用於台階或
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型瘦勁古樸,這種古磚十分少見。漢代畫像磚的製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如闕門建築、各種人物、車馬、狩獵、樂舞、宴飲、雜技、馴獸、神話故事以及反映生產活動的畫面。
秦代瓦當的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出現了文字瓦當,例如"羽陽千秋"、"千秋利君"等,字型多是較典型的小篆書體,行款亦較固定,少見圖案。
漢代的瓦當紋飾更為精進。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 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各種動物、植物等紋樣,如龜紋、蚊紋、豹紋、鶴紋、玉兔紋、花葉紋等,漢代瓦當中,以文字瓦當的數量最大,特點是在形制上分區劃界,中心是乳釘與聯珠,給銘文安排一個固定模式,在此範圍內作上下左右的變化。文字數目不定,最長可達十多字,例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萬壽無疆"、"天地相方與民世世中正永安"等,字型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相間,用筆粗獷,成為中國陶製品中獨具魅力的珍藏。
秦磚
秦代的磚素有“鉛磚”美喻。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
宴客等畫面。也有用於台階或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型瘦勁古樸,這種古磚十分少見。漢代畫像磚的製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如闕門建築、各種人物、車馬、狩獵、樂舞、宴飲、雜技、馴獸、神話故事以及反映生產活動的畫面。
漢瓦
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
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雲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可以推想,建築的其它結構和裝飾如此華美,建築的牆面不可能是素麵的。秦代瓦當的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出現了文字瓦當,例如"羽陽千秋"、"千秋利君"等,字型多是較典型的小篆書體,行款亦較固定,少見圖案。
漢代的瓦當紋飾更為精進。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各種動物、植物等紋樣,如龜紋、蚊紋、豹紋、鶴紋、玉兔紋、花葉紋等,漢代瓦當中,以文字瓦當的數量最大,特點是在形制上分區劃界,中心是乳釘與聯珠,給銘文安排一個固定模式,在此範圍內作上下左右的變化。文字數目不定,最長可達十多字,例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萬壽無疆"、"天地相方與民世世中正永安"等,字型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相間,用筆粗獷,成為中國陶製品中獨具魅力的珍藏。
由來
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開始的,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創新出了板瓦、筒
瓦等建築陶器。秦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各地區、各民族得到了廣泛交流,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到了漢代,社會生產力又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突飛猛進。所以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造技術、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秦漢時期建築用陶在制陶業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素有“秦磚漢瓦”之稱。在秦都鹹陽宮殿建築遺址,以及陝西臨潼,風翔等地發現眾多的秦代畫像磚和鋪地青磚,除鋪地青磚為素麵外,大多數磚面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用作踏步或砌於壁面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面或模印幾何形花紋,或陰線刻劃龍紋、鳳紋,也有模射獵、宴客等場面的。最了不起的是秦代對萬里長城的修築工程, 《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至陽山,透蛇而北。”在高山峻岭之頂端築起雄偉浩邁、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磚之多,舉世罕見。
空心磚,是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被用作宮殿、官署或陵園建築。到西漢時期,空心磚的製作 又有了新的發展,磚面上的紋飾圖案,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簡練、形象生動、線條勁健。它不單是作為建築材料,更多的是用來建造畫像磚墓。這種空心畫像磚,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畫像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闕門建築、各種人物、樂舞、車馬、狩獵、馴獸、擊刺、禽獸、神話故事等有四十多種。這些富有藝術價值的陶質工藝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面貌及繪畫藝術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到東漢初期,畫像空心磚的套用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四川一帶,中原地區空心畫像磚墓到東漢後期為小磚所替代,而四川則延續到蜀漢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磚內容更為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活動的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探礦、桑園等;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市集、宴樂、遊戲、舞蹈、雜技、貴族家庭生活等;還有車騎出行、闕觀及神話故事等等。這些畫像磚是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的現實寫照,在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及藝術上有著重大價值。
建築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其製作方法是先用泥條盤築成類似陶水管的圓筒形坯,再切割成兩半,成為兩個半 圓形簡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為板瓦。瓦坯製成後,在簡瓦前端再按上園形或半圓形瓦當。這種簡瓦和板瓦的燒造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在陝西扶風、岐山一帶的西周宮殿建築遺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用陶上的偉大創造,開創了瓦頂房屋建築的先河。
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檐,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瓦當有著強烈的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秦代瓦當,絕大多數為圓形帶紋飾,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和雲紋三種。動物紋中有奔鹿、立鳥、豹紋和昆蟲等;植物紋中有葉紋、蓮瓣紋和葵花紋。雲紋瓦當圖案結構,基本上是邊輪範圍內,用弦紋把瓦當正回分為兩圈,外圓間四等分內填以各種雲紋,內圈則飾方格紋、網紋、點紋、四葉紋或樹葉紋等。這種雲紋瓦當 漢代沿用,但漢代的紋樣較秦代粗一些。秦瓦當,有文字的絕少。漢代瓦當紋飾更為精美,畫面儀態生動,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姿態雄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漢代瓦當,除常見的雲紋瓦當外,大量的則是文字瓦當,許多反映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和願望,如“乾秋萬歲”、“漢並天下”、“萬壽無疆”、“長樂未央”、“大吉樣富貴宜侯王”等。這些文字瓦當,字型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質樸醇厚,表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字之美。秦漢瓦的斷代和分期:秦至西漢初期帶圓形瓦當的筒瓦,製造方法是,先從瓦筒上橫切到一半,再向下縱切成瓦筒。半瓦當從中央連瓦筒一起切開。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顯切痕。到西漢中期,瓦的製法採用一次范成,瓦筒則僅做半筒,瓦背沒有刀切之痕跡。此外,秦代帶紋飾的圓形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秦瓦當邊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勻,漢瓦當的邊輪整齊。秦瓦面積不大,漢瓦面積小者也較秦瓦略大。
故事
“秦磚漢瓦”就是秦代的磚頭漢代的瓦嗎?至少,我這個自小就生長在西安的城牆圈子裡的孩子就一直是這么認
為的。當地人早有“踢一腳陝西的土,保不準就有個瓦渣片片叫你揀上!”的說法,而那瓦渣又都是值錢的萬貨(秦方言:物什之意)。再到後來就更知道了陝西的瓦渣兒值錢是因為有了歷史。1973年前,秦始皇兵馬俑坑還沒有挖出來的時候,鄉親們由地里揀一半個土陶片片,瓦渣片片還可以到縣文化館換錢花,一塊瓦渣二元三元不等。自兵馬俑大白天下時起,瓦渣就換不了錢了,不是不值錢,是被專門管制了。再早1968年我在廠區挖防空洞,得一描金吉祥紋樣兒瓷罐,送到碑林博物館,獎得一隻鋁皮模壓紀念章以示表彰,連“哥倫布”的姓名都不給記錄一下……陝西的秦磚就是這些樸素帶給我們的認識。後世的學者也往往撰文提及“秦磚漢瓦”,也多是指秦代的磚頭如秦長城用磚,如漢代的瓦當。這幾乎已是不言而喻的常識。然而就是這些無須思量的常識卻也遭到質疑,而且質疑者非常堅定。
事情原委如下述。
在去山西五台的途中,是要經過閻錫山的老家五台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的,從正路岔去數里,據說閻就 生於此,長於斯。至今依然看得出當地人很為閻錫山的自豪,說些歷史的事情也許無趣,說些閻故居盛產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倒是更為著名。
和西鳳酒一樣,和茅台酒一樣,但凡有了名氣,相關連帶而生的物產就多了許多。產西鳳的地方就有許多的酒叫了含“鳳”字的某某酒;茅台的鄰居亦產出許多的“茅”某某,抑或是某某“茅”,言外之意清楚十分,掛不上國家的名氣,掛上同為水土一方的名份,總是名品的睦鄰,銷量自然客觀。“澄泥硯”在山西亦有多處出品,山西絳州就是之一,至於河南也有廠家生產澄泥硯的,那是真要打上引號的“澄泥硯”的。
你去五台山,見得到商鋪里賣的,地攤上擺的,當地人住家收藏的,包括那沿街挎竹藍兒的姑娘細聲吆喝著兜售的“澄泥硯”卻都產自閻錫山的老家五台縣河邊村。
車過閻故居時分,會停車,看遊客是否有識貨者,若是有了,必有需求,稍帶兩方,回到百里千里之外異地,會 令人十分新奇——來自名產產地的實物,當為珍貴、風雅,抬身價,很是值當。因此路邊就有改革經濟大潮中醒悟了起來的當地人民拿了“閻錫山的老家五台縣河邊村所產”之“澄泥硯”兜售。
澄泥硯是“石頭”,大至十斤二十斤不等,小的如雕刻著大嘴蛙而妙趣十足的“蟾蜍臨池”也至少二斤上下。如此紀念品天生制約了它的暢銷——大概沒有誰想背幾十斤的石頭從五台返回,何況是要去全國,去往海內海外。
我在有生里也就兩回去了五台,路經閻俯,當然不忘背兩方澄泥硯回返,這就留下了“去五台很累”的認識。去那裡十元二十元購得一方澄泥硯,到了京城則轉手高至三百元左右。比倒賣彩電還得利多多!
錢還在其次,只是我在去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的日子裡,偶獲一說法,叫我多年來不得其解——所謂“秦磚漢瓦”不過是指山西的澄泥硯罷了!澄泥硯即是“秦磚”。
那么“澄泥硯”是怎么回事情呢?
澄泥硯:先以絹袋漂於汾水,迎浪張袋口,流水經過,過濾其水中泥沙,至一年左右,袋內泥滿,取出風乾,制 硯坯,經燒制,成質地似陶的硯台,再做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達九道經典工序而成。澄泥硯石質細膩、光潤,以硃砂色和鱔魚黃色為上乘。[以上為大意,原意出自宋代《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有一說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就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另也有說是從宋時開始,尚不詳。
至今我看到不多的書面提到“澄泥硯”與“秦磚”之關係,並且被我記錄下來的也不過是這樣的三段,讓我們擺開來,一一看過,興許是非就有明辯:
其一:……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古人可能受秦磚漢瓦的影響與啟示,精工製作,逐步地升華為澄泥硯。它的形成時間約在晉唐之間,略早於端、歙。
其二:澄泥制硯源自漢代,是與秦磚漢瓦以土壤制坯同理,區別僅在於秦磚漢瓦是因磚瓦的質量好且有各種紋飾
可供觀賞,被移作硯用,澄泥則是直接取土入囊懸汾水中經年,因自然淘洗、沉澱後制坯燒成。在端、歙等硯石問世前,澄泥硯以其質地細膩、發墨好又不損毫,且易於制坯造型,可集實用與觀賞於一體而名噪一時。其:三:瓦硯(硯瓦)——俗稱瓦頭硯。唐以前除石硯、瓷硯外,就是陶硯。澄泥硯是陶硯的進步。唐朝韓愈在《瘞硯文》中講的"土乎成質,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硯。秦漢時建築宮殿用的磚瓦,多採用澄泥製法,後來有人用這些磚瓦改制為硯。正象唐朝吳融《古硯瓦賦》中描述的:“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還有一說,謂:“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如瓦狀,以不留墨為貴。”(見《聞見後錄》 )。
看多了相關論說,忽然明白之所以有了秦磚漢瓦制硯一說,更有秦磚即為澄泥硯之說,不外乎是傳訛罷也。由書面之形容,到借題發揮,再到實用為目的。把一個概念就此製造並傳後於人,倘若我們不做甄別,不做考據,不做過細審問,那么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還不知道有了多少正誤是非呢!
我若再去山西五台,這個算是一事,和導遊們說道說道,看看臉色如何。我若再回陝西,去把城磚過細了觀察,雖是明代土磚,但對於那八百里秦川無處不有處處有的地下瓦渣可是要虔誠地膜拜膜拜呢。
陶器文化-秦磚漢瓦
秦代的陶塑十分發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秦代磚瓦也久負盛名。秦磚質地堅硬,有“鉛磚”之稱,空心磚是
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的巨形建築材料,其上大都飾有圖案,多是幾何圖案、動物圖案以及歷史或神話故事。秦代的龍紋空心磚,圖案採用模印,在其正面、上側和右側三面均有圖案。正面及上側面中央飾二龍壁紋,上下兩邊附有鳳鳥和靈芝,右側飾走龍一條。整個滿幅填實,不留空白,顯得豐滿樸實,龍鳳的形象,莊嚴神秘,氣勢雄渾,具有秦漢藝術品的特有氣質。漢代畫像磚有空心和實心磚兩種。瓦當,在戰國時期,瓦當的形式是半圓形,到秦代,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圓形。漢代的瓦當製作非常興盛,著名的宮室建築,大多有燒制磚瓦的陶窯。從裝飾形式看,漢代瓦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捲雲紋瓦當 這種瓦當一般在圓形上作四等分,各飾一捲雲紋。其變化比較多,或四面對稱,中間以直線相隔,形成曲線與直線的對比;或作同向鏇轉,富有節奏感。
二、動物紋瓦當 這種瓦當主要飾有鹿紋、魚紋、燕紋等。
三、四神紋瓦當 這類瓦當上飾有四神紋,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漢代認為四神具有辟邪致富的精神功能,漢代四神瓦當,在圓形構圖中表現幾種動物形象,非常生動自然,剛健有力,是圖案設計中的精品。
四、文字類瓦當 這類瓦當巧妙地用文字作為裝飾,極具圖案之美,文字也大多是一些吉祥語,“千秋萬歲”“大吉富貴”等。這種用文字作為裝飾內容的表現手法,集中地體現出漢代裝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