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瓦鑑定
正文
根據古代磚瓦的造型、紋飾、文字和地區特點,鑑別其年代、真偽及價值。古代磚瓦包括建築磚瓦、墓磚(空心磚、畫像磚)及水道管等。考古發現表明,瓦的出現比磚的出現時間要早,人類建築物開始使用磚瓦,是物質生活的一大進步。磚瓦鑑定主要應掌握其產生、發展、形制、紋飾變化及地區特點等。早期瓦為板瓦,西周早期出現。製法是先製成圓筒形的陶坯,然後縱剖坯筒,入窯燒造,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西周晚期生產了半瓦當筒瓦,瓦當是筒瓦前端的遮當。當時的瓦當素麵無紋飾,春秋晚期的半瓦當開始出現紋飾。各地瓦當的紋飾也不盡相同。燕國多為獸面紋或對獸紋;齊國多為樹紋和獸紋。以後又向捲雲紋發展。到了戰國後期,瓦當逐漸趨於圓形,有些紋飾呈對稱雲紋。秦代瓦當除了雲紋、山形紋、樹紋以外,還出現了文字如篆文“千秋萬歲”等。漢代及其以後時期,瓦當多有篆書文字,有的是吉語頌詞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有的是宮苑、官署、祠墓的名稱如“蘭池”等字樣。這時雲紋瓦當邊緣多有網紋或鋸齒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流行於王莽時期,多用來表示四方。三國以後迄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的流行,出現了蓮花紋瓦當。初期花瓣尖瘦,後期花瓣逐漸寬肥。少數有文字的瓦當,字型在隸楷之間,內容多為吉語。北朝時期造瓦,瓦身常劃刻出造瓦人名字,這種文字稱為“瓦削文字”。當時還出現了五色琉璃瓦。宋元以後,寺廟建築出現鐵瓦。今所見鐵瓦多為明代鑄造,瓦身有施捨人及造瓦人姓名,並有明確年代。
磚於戰國時期出現,早期磚薄,與瓦的厚度差不多,多方形。戰國晚期磚身稍厚,多用於鋪墁地面或包鑲屋室牆裙,所以磚的別名又叫“甓”,另有一種曲形磚作嘋形,為古代的台階磚。戰國、西漢時的空心磚,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諸種。磚面壓印鳥獸、花樹或幾何紋,還有一些空心磚施加彩色畫,內容多為人物故事或鳥獸雲氣紋等。東漢時期的墓磚,磚側多有幾何紋圖案或吉語文字。四川、河南常有一種模印畫像磚,有收穫、漁獵、鹽場、宴樂、出行等圖像。魏晉時期,甘肅嘉峪關一帶出現了彩繪人物墓室磚,有軍墾、營屯、牛耕、郵驛等紋飾,多與墓主人生前的活動或高貴的享受有關,鑑定時要掌握這些時代特點和地區特點。
磚瓦中常見的偽品多為後刻文字或以真品模製。為能似真,偽品上都需作出土花。真土花與磚瓦凝結牢固,不易剝脫,即便脫落,必然會帶下磚瓦碎屑。假土花浮而不固,疏而不密,稍加剝動,即行脫落。至於審視文字之內容,書體之正誤,只要掌握不同時期的文字、書體特點及規律,細心觀察、對比,就會發現偽刻文字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