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形式
秦州夾板舞屬民間舞蹈範疇,它是由數十名身著青衣白雲邊、腰系彩綢帶、頭結布巾的男子,個個手持雲陽板,在黃羅傘蓋、飛龍旗、飛虎旗、五色旗的引導下,
歷史淵源
17世紀以前,秦州人沿襲繼承了祖上打夾板習俗,居盛不衰。18世紀初,秦州城以北濛水(後稱羅玉河)由北向西再向南穿越城中心
成績榮譽
1958年,秦州夾板舞參加了天水地區民族民間歌舞匯演,1985年甘肅電視台專門組織了夾板隊在秦州北山現場拍攝了夾板專題片。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經過承傳老藝人的不斷挖掘整理,打夾板在藝術風格、舞姿技巧、佇列規模和音樂鼓點上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突破,相繼在中國國內和國外多家電視台播出。1991年,台灣記者凌峰拍攝了《秦州夾板舞》的專題片,並在台灣播出。2001年甘肅電視台專門拍攝了文忠老藝人與兒子、孫子三代人打夾板的專題片。21世紀初,地方文藝工作者以夾板為題材,加工提煉、創作出《豐收夾板》的舞蹈,該劇目在1997年8月甘肅省舉辦的首屆民眾藝術節大賽中獲得銀獎。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序號:26
遺產編號:Ⅲ—14
項目名稱:秦州夾板舞
申報單位:天水市秦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