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形式
秦州夾板舞屬民間舞蹈範疇,它是由數十名身著青衣白雲邊、腰系彩綢帶、頭結布巾的男子,個個手持雲陽板,在黃羅傘蓋、飛龍旗、飛虎旗、五色旗的引導下,在鑼鼓並吹奏樂伴奏下,在震耳欲聾的自製鐵炮聲中起步,列隊沿街行進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秦州夾板舞是天水朝山會上最引人注目內容,夾板舞實質上形同民間慶典,是—種古老又獨特的舞樂。夾板用紅椿或槐木製成,天水朝山會所用的夾板約有一尺五寸長。正月初九這天,打夾板人身穿青色大襟長布衫,腰系藍布帶,扎綁褲腿,腳登青布鞋。打夾板過程中,附有旋轉的舞技,具有剛勁的秦風,噼啪作響的夾板伴以鼓、鈸、鑼、簫、嗩吶等民族吹打,顯得粗獷豪放。天水是秦人的發祥地,而那一襲黑衣黑褲、雪白綢帶束腰的秦州夾板鼓隊伍,神情肅穆,動作簡潔,起、承、轉、合,舉手投足間無不透露著一股秦風古韻,使人擊節而嘆,激賞不已。歷史淵源
17世紀以前,秦州人沿襲繼承了祖上打夾板習俗,居盛不衰。18世紀初,秦州城以北濛水(後稱羅玉河)由北向西再向南穿越城中心(龍城廣場偏西)匯入藉河,由於彎道太急,常衝出堤岸,造成災禍。據《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順治九年秦隴大水,六月五日濛水暴漲,衝出東關,漂溺人畜。十三日復溢入東關。”當時東關瓦窯巷、十方堂、官牆裡等地災情尤為嚴重,房倒屋塌,人畜傷亡慘重。看著祖祖輩輩屢遭濛水禍害的東關父老,自己無力改變這一狀況,只得把減免災難的希望寄託給神靈。他們祈禱在玉泉觀玉皇大帝像前,許願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率眾舞打夾板到玉泉觀進香。從此,每年正月初九,由東關民眾組成的三架夾板隊經由大城、中城、西關、伏羲城至玉泉觀進香。所以東關一帶的居民以傳統的夾板舞作為獨特的一種進香形式。天水人歷來習慣稱其為“朝山會”。成績榮譽
1958年,秦州夾板舞參加了天水地區民族民間歌舞匯演,1985年甘肅電視台專門組織了夾板隊在秦州北山現場拍攝了夾板專題片。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經過承傳老藝人的不斷挖掘整理,打夾板在藝術風格、舞姿技巧、佇列規模和音樂鼓點上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突破,相繼在中國國內和國外多家電視台播出。1991年,台灣記者凌峰拍攝了《秦州夾板舞》的專題片,並在台灣播出。2001年甘肅電視台專門拍攝了文忠老藝人與兒子、孫子三代人打夾板的專題片。21世紀初,地方文藝工作者以夾板為題材,加工提煉、創作出《豐收夾板》的舞蹈,該劇目在1997年8月甘肅省舉辦的首屆民眾藝術節大賽中獲得銀獎。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序號:26
遺產編號:Ⅲ—14
項目名稱:秦州夾板舞
申報單位:天水市秦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