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附近,成為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是中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面積大約5.06萬平方千米。

簡介

(圖)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位於大興安嶺和冀北山地之間的三角地帶。地勢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西遼河水系貫其中。地貌最顯著的特點是沙層有廣泛的覆蓋,丘間平地開闊,形成了坨甸相間的地形組合,當地人稱它為“坨甸地”。沙丘多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龔崗狀,在沙崗上廣泛分布著沙地榆樹疏林。西遼河上游老哈河流域還有沙黃土堆積,植被以虎榛子灌叢和油松人工林為主。科爾沁沙地西部翁牛持旗松樹山及附近沙地分布有油松林,沙地東南部大青溝內分布有水曲柳林。

科爾沁沙地離海洋較近,受濕潤氣流科爾沁沙地離海洋較近,受濕潤氣流的影響,平均降水量可達300—500mm。降水量多集中於7—9三個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沙地南部由於受海洋氣團影響相對較大,降水量高於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壓和太平洋暖低壓消長變化影響,當地冬春季以西北風和偏北風為主,夏季以東南風為主。但今年突遇近20年來的大旱,連續380多天滴雨未下。

科爾沁東部和東北部有少量鈣土分布,科爾沁西部大興安嶺山前沖積扇上主要為栗鈣土;南部黃土丘陵山地主要是褐土、黑壚土。沙質平原廣泛分布,其中風沙土是主要土壤,按土壤分類,可分為:流動風沙土、生草風沙土和栗鈣土型風沙土。風沙土四科爾沁沙地的基本土類。流動風沙土是風沙土中分布面積最廣的。生草風沙土主要分布在科爾沁沙地的東部,翁牛持旗松樹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長在此之中。它們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間低平地,成土時間較早,土層較厚是草原植被長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溝沙地水曲柳林生長在此種土壤中。栗鈣土型風沙土主要分布在科爾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鈣積層和鹽酸反應,是沙地榆樹疏林分布。

科爾沁沙地主要處在農牧交錯帶,它的形成有三個自然方面的原因:生態環境脆弱、土壤機制不穩定,風勢強勁。而且風的作用和乾旱季節是同期的。在科爾沁地區,以草地畜牧業為主的,植被是處於逐漸恢復的狀態;而以種植業生產為主的,環境總是趨於惡化,沙漠化急劇發展。

成因

科爾沁沙地原來是科爾沁草原,由於人們超載放牧,加上氣候乾旱,使得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過度放牧
草原演變成了沙地。在嘎達梅林“抗墾”前後,科爾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為科爾沁沙地,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目前科爾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有關當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轉,當尚無明顯成效。但據中國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沙地,總面積達42300平方公里,位於東北華北的交界地帶。我們四平西北部地區,為這塊沙地的接壤處。現在的科爾沁沙地,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但由於在清朝的放墾開荒,戰亂和建國初期“以糧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的作用下,科爾沁草原下的沙土層逐漸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氣候乾旱,使這個秀美的大草原,演變成中國正在發展中面積最大的沙地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有些時期以人為因素為主,是由人的破壞造成的,也就是人們違背自然條件盲目開發造成的。科爾沁沙地系半乾旱地帶的溫帶疏林草原,屬森林草原與乾旱草原的過渡帶,質屬於鬆散的沙性土壤,在天然植被的調節下,保持沙地生態系統相對平衡狀態,自然環境不會產生劇烈的退化,然而一旦人為地過度干擾,沙性土壤潛在的自然因素便會激化與活化,從而產生土地沙漠化。科爾沁沙地的變遷史告訴人們,不科學地對待自然.盲目地去開發,會造成土地的沙漠化;過度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也會造成土地沙漠化。過度墾荒耕種是土地沙化最重要的原因。

國內外無數經驗證實,開發過程,在很多地區是導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開發與沙漠化並非孿生兄弟,其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前蘇聯在50年代的墾荒,曾造成嚴重問題,但隨之投入巨大力量而制止了環境惡化,問題在於開發與補給的背離。在半乾旱地區,無論是沙荒地還是天然牧場,如果沒有補償措施,一經開墾土地即沙漠化,1958--1973年,內蒙古曾經兩次開荒,最終造成133.3萬公頃土地沙漠化。科爾沁沙地因亂開荒造成84萬公頃土地沙漠化;過度放牧和采樵也造成草場退化、沙化,植物遭到破壞,科爾沁沙地89.8萬公頃土地因此而變成了沙漠。從古到今,科爾沁沙地的變遷史,給今人提供了許多經驗教訓,從中可以得到啟悟。

治理與利用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治理
其一,西遼河南部與教來河以東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間灘地面積較大,低濕地較多,植被組合複雜而茂密;在東部邊緣的西遼河與東遼河匯流地區,水熱、土地、生物等資源十分充足,是農、林、牧的高效生產區。今後應對土地利用進行更科學的合理規劃,加強自然保護,並營造防護林,或進行草田輪作,增加牧業生產比重,使農、林、更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全面綜合發展。在西部廣,大坨甸地區,適宜耕種的土地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為農業用地。總之,教采以東沙地,除東部邊緣外,其餘地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不宜過大,並營造防護林,增加植被。對流沙要儘快採取植物治沙措施或栽植防風固沙林加以治理。

其二,西拉木倫河南部與教來河以西地區。這裡氣候逐漸乾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積增大,沙丘間灘地數量少,面積小植被覆蓋度較低,由光沙蒿、烏丹蒿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鋒群落組成最基本的植被類型,灌叢和疏林都不發達,僅在老哈河以東有一些榆樹疏林分布。沙地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20%,其中流動沙丘占7%,半固定沙丘占7%,固定沙丘占6%。本小區生態環境脆弱,風沙危害較重。今後發展方向應以牧為主,林牧結合;對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場進行輪牧,嚴禁濫墾、濫牧;對水土條件較好的土地進行圍封,建立草庫倫、基本草牧場和穩定高產的糧料基地;對流動和半固定沙丘進行人工補播和飛播沙生植物,並栽植灌木和喬木;選擇適宜地段,營造以錦雞兒為主的灌木飼料林柳灌等經濟林和楊柳用材林;逐步形成喬、灌、草結合,帶、網、片配置,建立林牧經濟區,達到治理沙害、發展生產的目的。

其三,老哈河與教來河的中上游地區,基質轉為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較嚴重。沙地面積不大,約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1%。因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河谷灘地可作農業用地;陡坡應種草植樹。科爾沁沙地北部,即大興安嶺東南側山前的低丘漫崗及西拉木倫河、查乾木倫河、烏爾吉木倫河、呼虎爾河、霍林河等洪積平原上的沙地治理,應從這裡的自然條件出發。該區地帶性土壤為暗栗土,草原植被為優勢群系,灌叢化草原為常見群落,大都已開墾為農田,沙丘多集中於河流中下游一帶,沙地面積267萬公頃,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3%,其中流動沙丘占5.5%,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27.5%。從治理角度,此區可分東、西兩個小區。在西半部,即西拉木倫河與新開河西北部沙地,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42%,其中流抄占5%,半固定沙丘占15%,固定沙丘占22%。這裡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場。今後應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建設,對不合理的耕地,應退耕還林還牧;對退化的沙化草場,採用圍封和人工種植優良牧草,逐漸恢復草場生產力;對現有森林資源應加強保護和撫育,同時要建立農田、牧場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營造薪炭林和灌木飼料林,逐步擴大森林覆蓋率,發揮其綜合效益。

在東半部,即新開河與西遼河之間的沖積平原,由於歷史上河水頻頻改道,形成了沖積沙堆與河流故道的低濕地交錯分布的景觀特色。沙地鑲嵌其上,占科爾沙沙地總面積的11%。這裡沙地面積少,流沙比例小,水土條件優越,是重要的農業區,現在農田防護林已成林網。今後在搞好糧基地建設的同時,應擴大林牧比重;對現有草甸可建立基本草牧場或糧料基地,促進豬、羊、肉牛的飼養;在搞好防護林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樹種營造多種林種;促使農林牧結合、協調發展,可建設成為嶺東沙地的高效經濟區。

從上述科爾沁沙地變遷史和成因中,我們得到的啟悟是多方面的。第一,對沙區經濟建設要有生態意識,我們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並不優越,在開發時,必須克服隨意性,在那裡搞經濟建設必須以生態建設為主線,要搞無污染的工業,搞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第二,要搞沙產業,沙地的自然環境不同於其他地區,要搞成套的、有特色的沙產業,以發揮沙地的優勢。第三,對沙區的開發建設要有辯證觀。科爾沁沙地的土地資源豐富而多樣,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高、儲量大,便於開發利用,且光熱充足,熱同季,生長期長,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如何開發利用這裡的土地資源,使它變成經濟優勢,則需要有新思路新觀念,即必須牢固對立辨證的開發觀,保護好原有的生態系統,在保護好原生植物基礎上做一些合理的開發。在沙區內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開發林區的生態旅遊。開發得當,沙區不僅是一個巨大的財富來源,而且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如果不注重保護,不考慮生態平衡,盲目地掠奪性的開發利用,沙地資源不僅不能成為優勢,而且完全是劣勢了。第四,樹立新的發展觀。由“掠奪性開發”轉向“可持續性開發”。長期以來,對沙地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實行竭澤而漁的掠奪式開發,對沙地資源和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實施沙地開發與治理,必須注意以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為重要前提,既要考慮到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要對沙地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牧,封沙育草,發展喬灌草相配合、農牧林副經相協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第五,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經濟、綠色產業。科爾沁沙地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植被景觀比較多樣、污染較輕的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合理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在綜合發展農林牧各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草產業、沙產業、旅遊產業、畜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

綠化的現況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部分
中國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科爾沁沙地每年綠化面積大於沙化面積約75萬畝。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沙地,總面積達42300平方公里,位於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我們四平西北部地區,為這塊沙地的接壤處。現在的科爾沁沙地,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但由於在清朝的放墾開荒,戰亂和建國初期“以糧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的作用下,科爾沁草原下的沙土層逐漸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氣候乾旱,使這個秀美的大草原,演變成中國正在發展中面積最大的沙地。
遠在人類出現以前,我們這個星球已是歷經滄桑。地質史上以億萬年計的長期變化姑且不論,就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中。特別重要的是,從“全新世”開始以來的地質史上,這是最後一段時期的變化,因為現代的自然環境,包括現代的地形和水文網的基本形態以及動植物的分布,正是在這段時期中才逐漸形成的。
在現代自然環境這一形成的過程,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在日益加劇,特別是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人的社會生產勞動,是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關於這一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說過:日耳曼民族移入時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現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本身都不斷地變化,而且這一切都是由於人的活動,可是德意志自然界在這個時期中沒有人的干預而發生的變化,實在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其活動對於自然的影響,是遠遠超過日耳曼民族對德意志自然界的影響。不過,人類在其進行的早期階段,影響自然界的能力,還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到了後期——例如到了大約近兩萬年以前,生活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雖然已經能夠製造出比較精緻的石器和骨器,從事有意識的勞動,可是他們依然是純粹依賴於自然界而生存,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的維持生命的物質,還極少創造出自己所必需而在自然界中所沒有的東西。直到他們懂得了不僅是馴化動物而且更重要的是馴化植物之後,人類才真正在自然界中開始打下了自己明顯的烙印,這就是原始農業的出現。

民族風情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人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當草原上來了客人,不論相識與否,見面總是先問:“賽百奴!”(您好)。隨後,主人熱情地接待你到蒙古包里坐,敘談中就以奶茶、奶製品和油炸麵食招待。客人告別時,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日太!”(再見)
如果尊貴的客人在蒙古包里就餐過夜,或住上幾天,主人將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你,席間還用哈達托著酒壺,用盤子托著酒壺,用盤子托著酒盅向你敬酒,這是表示特別的歡迎和尊敬。為了氣氛歡樂和助興,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懷唱起敬酒歌勸酒,使你喝好喝足,盡情暢歡!

蒙古族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之日,也常用獻哈達這一禮節。對於長者和客人還有遞鼻煙壺吧,這是蒙古族禮俗中的普通禮節。鼻煙壺是一個裝鼻煙的小熒,樣子像個小磁瓶,製作精巧。牧民把它視作珍品,經常佩帶著。陌著人相見,總是互行此禮表示尊敬。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略舉鞠躬,然後互品對方的鼻煙。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長者欠身遞壺,少者應單膝下跪雙手接壺,互品之後還回。遞鼻煙壺這是蒙古族人民對客人表示敬意和友好。一般在蒙古包里作客,落坐後,好客的主人常常要行這樣的禮節。

在蒙古族的習俗中,過雲有很多禁忌。比如:騎列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輕騎慢行,進包時要把馬鞭放在門外;入包後坐在右邊;離包時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車或上馬。在蒙古包內,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睡坐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菸袋或手指指人頭,不能在火盆上烤腳。還有包里若有病人,便在門外右側縛一條繩子,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者就不應入內等等。

中國八大沙漠

沙漠名稱

位置

面積

簡介

塔克拉瑪乾沙漠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33.76萬平方千米塔克拉瑪乾”是波斯語,是“就連無葉小樹也不能生長”的意思。年均降水量只有25~50毫米,有的地方只有10毫米,植物非常稀少,屬於生命的禁區。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新疆準格爾盆地4.88萬平方千米“古爾班通古特”是蒙語,“古爾班”表示三個的意思;“通古特”義不詳。原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自1958年開始出現流動沙丘。
騰格里沙漠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東抵賀蘭山,南越長城,西至雅布賴山3.67萬平方公里騰格里為蒙古語,意思是象天一樣浩渺無際。
烏蘭布和沙漠內蒙古西部、寧夏東部、黃河西岸的烏蘭布和沙漠,橫跨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盟1.4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曾是“人民熾盛、牛馬布野”、“將軍塞外游,杏花撒滿頭”的綠蔭冉冉的富庶草原。現在的土地類型由沙丘、沙荒地、耕地和小片草原組成。
庫布齊沙漠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1.61萬平方千米庫布齊在蒙語中意為“弓弦”,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六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內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4.9萬平方千米“巴丹吉林”舊作“巴丹扎蘭格”,為蒙語,其義不詳。巴丹吉林沙漠幾乎全是流動沙丘,一般高200~300米,最高近500米,是我國最高大的流動沙丘。
渾善達克沙漠在鄂爾多斯北部,臨近黃河2.14萬平方千米渾善達克為蒙古語,意為“孤駒”。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所騎之馬為其最心愛的“孤駒”,經此沙地而得名。
科爾沁沙地 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4.23萬平方公里 我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沙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