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亭博物館

禹王亭博物館

禹王亭博物館位於禹城市區西北部3公里處,占地136畝,由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具丘遺址、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組成,是一座集考古、研討、觀光、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古文化公園,是國家AAA級景區。是禹城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博物館
禹王亭博物館位於禹城市區西北3公里處,占地136.5畝,於1997年建成對外開放。該公園由一個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具丘遺蹟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其結構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疏通九河,率眾來到禹城境內,在具氏部落築土丘,察水情,望水勢。後人把此土丘定名為“具丘山”。為了紀念大禹治水功績,唐朝年間人們在“具丘山”上修建了“禹王亭”。後幾經擴建,禹王亭博物館形成了如今規模。

建築布局

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博物館
禹王亭博物館由一個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由具丘遺蹟、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結構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進入山門,有寬6米,兩旁栽種著松柏的南北甬道,甬道南端東側矗立著一石碑,上面刻著重修禹王亭記碑文;甬道南端西側,立有兩塊石碑,刻記著重修禹王公園捐款單位名稱和捐款個人姓名。院落北部東西兩側,各建有11間古式配殿;甬道北端即是一座明清建築模式的禹王大殿。大殿占地300餘平方米,西闊為5開間、重檐歇山九脊頂,總高度為16.7米,長25.4米,進深15米。
大殿正門上方、兩檐之間設“禹王殿”鎏金匾額,門兩側立柱有楹聯一幅,琉璃瓦頂和璽彩畫,金壁輝煌。殿內正中塑禹王坐像一尊,高約6米,背後塑玉女手持風扇侍立兩旁。大院落北門外系“具丘山”(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高8米)。據舊志記載:“大禹治水時曾築此丘,以觀察水勢”。明、清時於土丘上建禹王亭。後年久失修毀之,土丘上建築物蕩然無存。土丘之上現長滿雜草樹叢。1974年山東省、德州市考古人員,曾來此考察,發現有灰土層,並揀到單孔石鏟、蛋殼殘片、石斧、陶彈丸、陶紡輪等古代文物。經山東省博物館鑑定,這些文物為龍山文化遺物,具丘屬“龍山文化遺址”。1995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資修建禹王公園時,在緊臨“具丘山”的東北側,用土堆成高15米的大土丘,周圍用水泥框架塊穩固,在土丘南側用條石修築了64層台階到達其頂部,在土丘頂部建築了高8米,呈八角形的古式亭閣,曰為“禹王亭”。該亭由16根朱紅立柱擎頂,木製頂壁四周,繪畫著大禹治水的故事,整個“禹王亭”恢弘壯觀。人們立於亭內,一可觸景生情,緬懷禹王治水功績。二可眺望禹城市容,目睹四周農村田園秀景。禹王亭東南側,開挖有水面面積25畝的“禹王湖”,水深2米,清澈見底,四周垂柳點綴著湖景秀色。2000年,市政府在此建立文物管理處,蒐集本市民間石碑、石人、石獸等,建立碑林,供遊人觀賞。

歷史文化

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博物館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縣城移遷善村(現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縣令登城向西眺望。見河西有一小丘鬱鬱蔥蔥、綠蔭叢中隱現著一介草亭,似有紫氣繚繞。縣令隨問當地一老者:“此系何山?”“具丘山。”老者回答,隨將禹在具丘山上觀察水勢、疏通河流之事稟告了縣令。並說:幾千年來,當地百姓為緬懷大禹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樹、移植花草、結紮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祈求禹王保護一方百姓平安。
縣令又問:“此具丘山離縣城多遠?”老者回答:“離縣城十里。”縣令隨將具丘所在村莊定名為“十里望”。是日,縣令召縣內豪紳三老,商定在城西門內修建禹王廟,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跡亭,以便讓世人永記大禹冶水的功德。此舉得到百姓的積極回響;富者自願獻糧捐款;窮者自願出工。築亭建廟的工程當年就完成了。禹跡亭內擺設備案供奉著禹王神像。縣令親率官員民眾、攜帶香紙供品祭祀禹王。此後,歷代縣令都在春節和重陽節時親赴禹跡亭祭奠禹王。自唐至元,曾周戰亂實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十里望鄉紳吳以達、吳以邏召號鄉民在禹王亭舊址建了禹王閣,比禹王亭有所擴大。清康熙五十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時,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曾縣令稱此為禹王護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並置祭田數畝,刻碑記載——曾縣令親出碑文匾額。後曾縣令調離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績而捐款刻碑立於禹王亭內。曾九皋重建的禹王亭占地四十畝,規模又較前宏偉。至清雍正二年,禹王亭又經重修後更為壯觀:禹王亭坐面朝東,面對徒駭河。從具丘山東側拾級而上進人山門,迎面便是綠瓦灰牆、紅木棟樑、飛檐出廈的二層樓閣禹王亭。亭內雕樑畫棟。正中的主位上,有禹王高達1.89米的金身塑像。兩側,則塑有金童玉女相侍。禹王像前設有香案。亭兩側建有風格相同的配殿。禹王亭博物館集古建、水泊、園林為一體,成為憑弔古風、激勵後人的教育基地。

歷史故事

禹王亭博物館禹王亭博物館
相傳當年大禹治水導三川、疏九河,在禹城境內具氏部落築土成山,察水情、望水勢。據史書記載,該土丘“高十仞,廣倍之”,折合現在高度為十八米左右,後人把土丘定名為“具丘山”。以前,當地百姓為感念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功德,幾經向具丘山填土,栽樹種草,並在山丘是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禹城建縣後,在具丘山上修築磚木結構禹跡亭,供禹王神位,逢立春、重陽,縣令與民眾祭祀禹王。自唐至元,因戰亂災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十里望吳姓鄉紳,倡鄉民在禹跡亭舊址建禹王閣,比原亭擴大。康熙五十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募捐善款重建禹跡亭,更名禹王亭。並置祭田40畝,刻碑以記,曾九皋親題匾額“神功千古”,親撰碑文《禹亭記》,後曾離任,百姓感其在禹績業,亦捐款刻“去思碑”,立於禹王亭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