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遺址時代:商
發掘單位:福建省博物院
考古領隊:鄭 輝
遺址位於福建省浦城縣下洋村貓耳弄山,發掘面積250平方米,共發現商代窯爐6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早期窯爐中保存最為完整。其火膛、分焰柱、窯室、煙囪等基本保存,且分布密集,窯爐形式多樣,極為難得。其中長條形窯爐估算其可一次燒成近百件陶器。窯尾設有煙囪,屬平焰窯,具備龍窯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視為早期龍窯,是迄今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龍窯。
詳細介紹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發現有大量的夏商時期的黑衣陶器,尤其是閩浙贛地區數量最為集中。貓耳弄山商代窯群是首次發現的以生產黑衣陶器為主的窯群。它的發現,為研究"黑衣陶類型"的年代、分期、產地、窯爐構造、裝燒工藝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珍貴實物依據,學術界傳統上認為圓窯系統為北方技術傳統 龍窯系統才是南方的技術傳統 而貓耳弄山窯群發現有圓形、橢圓形、龍窯三種窯爐並存,證明南方商代窯爐多種多樣,已經發展出了自身獨立的窯業系統。特別是獨立地發展出燒成溫度更高、容量更大、技術更先進的龍窯,這種技術傳統是對中國窯業技術的重大貢獻。因此貓耳山窯群的發現為研究南方早期窯業技術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資料。
尤其重要的是,三種類型的窯爐之間,存在著疊壓關係。其中長條形龍窯壓著橢圓形窯、橢圓形窯壓著圓形窯,說明圓形窯、橢圓形窯、長條形龍窯之間存在著傳承、發展、演變的關係。該窯群遺址在我國是首次發現,為研究中國陶瓷史和早期窯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龍窯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