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4年南平撤地改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南平市博物館同時升格為地級館。舊南平市博物館位於南平市新華路4號,館舍面積600平方米,1984年開始籌建,1986年10月對外開放。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南平市博物館新館於2005年開工建設,2011年11月28日新館開館並免費開放。
南平市博物館為財政全額撥款正科級事業單位,原有編制4個,2011年編制增加到11個,2012年經南平市委編辦批准,增加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崗位10個,編外聘用,經費政府保障。截止2016年12月,南平市博物館共有從業人員28人。其中在編11人,管理人員2人(館長1人,副館長1人),專業技術人員9人(正高1人,中級2人,初級6人),全部本科以上學歷。
博物館新館共七層,其中:負一樓為臨時綜合展廳,其中展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一層為精品文物臨展廳,其中展廳面積550平方米;二至四樓為基本陳列展廳,合計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用於《閩北五千年》基本陳列展覽;五樓為文物庫房及業務用房;六樓為學術報告廳。
南平市博物館宗旨和業務範圍:調查、徵集、收藏地下和民間流散的文物、舉辦陳列展覽、開展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到2017年為止,共成立了辦公室、典藏部、宣教部、考古部、安保部五個內設科室部門。
一、獲得榮譽
近年來,南平市博物館先後被授予“福建省二級博物館”、“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福建省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南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平市精神文明單位”、“南平市黨員優質服務示範視窗”、“廈門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閩北實習基地”、“延平區青少年德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二、社會宣傳教育
目前南平市博物館館配有5名講解員,均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二級乙等以上國語水平,這為博物館的常規接待工作及日常社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南平市博物館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圍繞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德育基地陣地平台,精心設計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貼近生活、易於接受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使博物館不僅是一個滲透著歷史人文精神的地方,更是中小學生以及廣大市民緬懷先烈、樹立理想和“探索人生意義”的活動基地及第二課堂。先後與南平市第二實驗國小、楊真國小、東山國小、市委黨校等單位達成共建意向,建立校外文化教學基地,自2012年開始每年與教育部門聯合開展“文博進校園”系列活動,舉辦了博物館參觀體驗、展覽進校園、小小講解員培訓、閩北歷史文化徵文比賽等活動,年平均接待未成年觀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人數達6萬人次。在“建黨節”、“國慶節”、“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文化遺產日”等重大節日期間,博物館針對不同層次開展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為廣大市民和學生提供了學習實踐的良好場所。這些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為廣大民眾普及了博物館承載的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對博物館的深度宣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廣大觀眾提供便利的參觀、了解南平市博物館的方法,實現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南平市博物館的精品文物和陳列展覽。2012年以來,南平市博物館先後建立了博物館網站、簡訊平台、微信公眾號,為博物館工作宣傳、交流搭建了平台。2015年,南平市博物館開始建設數字博物館,目前,數字博物館建設已實現了陳列展覽和部分精品文物網上3D展示功能。2016年,南平市博物館按照第一可移動文物普查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藏品的數據採集工作,館藏文物信息化的建設對今後南平市博物館實現數字博物館、網上文物資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南平市博物館還利用南平市電視台、閩北日報等宣傳媒體,對館內重要信息和展覽進行宣傳報導。這些活動和宣傳的開展,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向廣大民眾普及了博物館承載的歷史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對博物館的深度宣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提高了博物館面向社會的知名度,使更多的民眾通過博物館得到文化的滋潤。
三、田野考古、科研工作
近年來,南平市博物館在市文化局領導下,配合市文管辦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從2000年至今,為配合我省重點工程建設,我館與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廈門大學考古隊、縣(市)博物館等聯合完成了對京福高速公路、浦南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延順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建設沿線的調查勘探及考古發掘工作。其中浦城的商代窯群、管九的西周土墩墓分別被評為2005年、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工作。
配合基建工程和公安部門對發現或被盜的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配合公安部門對收繳文物進行初步鑑定,並參與各縣市對古墓葬等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近年來我館積極開展專業研究,分別在《文物》、《考古》、《中國文物報》《考古學集刊》、《福建文博》、《景德鎮陶瓷》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其中有《福建南平宋代壁畫墓》、《福建南平發現宋至明龍泉青瓷》、《福建南平三官堂元代紀年墓》、《南平茶洋窯幾個問題的探討》、《南平茶洋窯的宋代瓷枕》、《南平店口宋墓》、《閩北廊橋特點及木拱廊橋建造過程》、《閩北古廊橋的形制與工藝――屋頂形制》、《淺談新時期如何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等。完成《福建文物地圖集》延平區部分,《南平文物》、《南平茶洋窯》、《閩北古廊橋》、《閩北木拱廊橋》等書的編寫工作。
四、經費來源和使用
南平市博物館現有的經費主要來源有國家免費開放專項經費,省級專項補助經費,市級財政給予的運行專項經費,這些財政撥款基本保障了博物館的免費開放運行。
上級給予經費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博物館館舍維護、免費開放運營、舉辦臨時展覽、文物徵集和保護、田野考古、專業人員培養等方面。
五、博物館發展重大事件
2011年11月28日舉辦南平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原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福建省博物院院長吳志躍、南平市人大主任蘭斯文(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亞聖等省、市領導以及各縣(市、區)文體局局長、博物館館長出席開館儀式;
2012年6月南平市博物館被南平市委宣傳部評為“南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8月被福建省文化廳、省文物局評為“福建省二級博物館”;
2012年 8月被福建省政府評為“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
2013年6月南平市博物館被南平市直機關工委評為“第三批黨員優質服務示範視窗”;
2014年5月南平市博物館與廈門大學歷史學院合作成立“廈門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閩北實習基地”;
2014年11月被福建省國防教育聯席會議評為“福建省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
2014年9月在南平市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一層精品交流展廳改造;
2014年10月南平市博物館與青海省柳灣彩陶博物館合作,首次引進省外精品展《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展》。
2014年12月南平市博物館館長王世亮同志通過文博研究員職稱評定,成為我館歷史上首位正高級研究員。
2015年5月“延平區青少年德育基地”在南平市博物館掛牌;
2015年8月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評為“南平市第十二屆(2012-2014年度)文明單位”。
2016年5月被福建省委宣傳部評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閩北五千年》包括《閩越開疆》、《八閩首郡》和《上府之光》三個部分。
《閩越開疆》分布於2層展廳。主要展示的是新時器時代、夏商時期及漢代時期的文物。其中:浦城縣的貓耳山商代龍窯被評為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浦城縣的管九西周土墩墓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武夷懸棺和漢城遺址是武夷山“雙世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閩首郡》分布於3層展廳。主要展示的是魏晉南北朝以及唐宋時期的文物。其中:建安郡(今建甌市)是福建地區郡縣制以來的第一個郡縣;“黃峭公課子”展示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邵武市和平鎮的歷史文化。
《上府之光》分布於3-4層展廳。主要展示的是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物。其中:我國宋代八大窯系之一的建窯系產品,黑釉建盞是世界陶苑史上的一顆明珠;“北苑貢茶”是當時中國設定的第一個皇家御茶園;“余氏作坊印刷”是宋明時代是中國雕板印刷中心的代表;“鄭和銅鐘”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為祈保旅途平安而鑄造的;“考亭講學”是南宋理學家朱熹一生在閩北六十年潛心儒學研究、講學的情景再現。
專題展覽
免費開放後,南平市博物館以滿足公眾的需要為目標,每年舉辦15場以上各種內容豐富、教育性強、形式新穎的各類主題臨展覽。
在策劃專題展覽方面,南平市博物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升館際展覽交流,在交流中努力學習省內外優秀博物館的先進經驗,不斷提升陳展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一是“引進來”。南平市博物館先後引進展示青海史前文化和柳灣彩陶的獨特風采的《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展》;展示擁有獨特藏傳佛教文化魅力《瀝粉貼金、宏偉絢爛—唐卡繪畫藝術精品展》;還有展示陝西省宋代名窯耀州窯瓷器的《範金琢玉—耀州窯陶瓷精品展》;展示浙江越國文化的《於越遺珍—越國青銅農工具展》等省外精品展覽;引進具有地方特色的《閩越國歷史文物展》、《三明古堡攝影作品展》、《光澤印紋硬陶展》等省內優秀展覽;還南平市博物館大膽嘗試與社會收藏群體和個人合作,與南平市收藏家協會聯合推出的《閩北記憶——建盞精品展》,展示了一百多件建窯系中精品瓷器,與建甌市收藏家協會聯合推出的《吉祥有鳳—大武夷銅鏡展》,展示了具有閩北地方特色的宋代建州銅鏡,與南平市個人收藏家合作推出的《“和諧、吉祥”古代藝術品展》、《百福(壺)具臻—常順根壺具收藏展》等收藏品展;配合省、市政府部門舉辦各種類型的紅色主題書畫、圖片、攝影展,舉辦了《八閩豐碑革命歷史文物聯展》、《永遠的豐碑—閩北蘇區史宣傳展》、《“八閩共築中國夢”大型圖片展》、《毛澤東誕辰120周年集郵展》、《福建新四軍抗戰圖片展》、《輝煌壯麗的史詩—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型圖片展》、《鐵血長征——福建兒女長征史跡展》等展覽。
精品臨展的引進,極大豐富了南平市博物館除《閩北五千年》固定陳列展外的展覽內容,更是活躍了博物館的展覽氛圍,使博物館成為公眾學習知識、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文化休閒場所。
二是“走出去”。為了打造好閩北文化“金色名片”,守住閩北記憶。南平市博物館立足閩北文化,整合館內外資源,通過與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合作,一系列特色展覽走了出去。《閩瓷遺珍-茶洋窯出土瓷器展》先後到青海、陝西耀州、福州、三明、永安等地展覽;《忘不了的鄉愁--閩北古村落、古建築攝影展》先後在福建博物院、青海省民俗博物館舉辦。每到一處,這些凝聚著閩北人文氣息的展品,都能獲得專家和觀賞者的讚譽,反響很好。我們結合閩北本土建窯瓷器文化宣傳需求,與曇石山博物館合作打造《見盞—尋味千年造盞工藝》實物展到貴州、遼寧等地舉辦。拓寬對對外交流渠道,既展示了南平市博物館打造自身品牌,也讓外界從文物文化中了解南平,認知南平,真正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為推廣閩北歷史文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對外交流的道路越走越寬。
珍貴藏品
環耳瓶 元代。青釉瓷器飾以褐色斑彩,是一種釉下裝飾,最早出現於西晉後期越窯,東晉盛行,元代龍泉窯亦很普遍。此瓶造型仿青銅器,是龍泉窯的典型器。
褐彩青灰釉蓋罐 元代。蓋罐系當地茶洋窯產品,腹部繪有褐彩牡丹。
青花盤 明代。此盤是景德鎮民窯作品,燒制於萬曆時期。盤內圖案吸收了當時西方的繪畫技法既帶有異國情味,又包含民族題材故深受歐洲各國上流社會的喜愛。
青花臥足碗明萬曆。景德鎮產品
青釉荷葉蓋罐元代。龍泉窯產品
其他信息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馬坑路266號
交通線路:市區內7路車、B10路車可直達
開放時間:周二到周日全天開放,周一閉館.
郵編:353000
博物館百度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