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況
福州軟木畫,又稱木畫,福州獨特工藝品,與福州脫胎漆器、紙傘合譽為“福州三寶”。福州軟木畫是“雕”“畫”結合的手工藝品,以“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聞名於世。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作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藝術特點
福州軟木畫以歐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進口的鬆軟柔韌、富有彈性栓樹皮層為材料,削取薄片,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細鏤成花草樹木亭台樓閣、棧橋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鶴、孔雀、糜鹿等鳥獸,根據畫面設計,粘在襯紙上,配製成立體、半立體的木畫,裝在玻璃框裡,就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品。它借鑑我國園林“框景”藝術手法,構圖新穎別致,畫面層次分明,色調純樸典雅,形象逼真動人。軟木畫內容除反映錦繡河山、名勝古蹟和花草蟲魚、先賢故居等以外,還可按創作者意圖,設計雕刻出世界各地風光和私邸家園等,其風格之獨特,工藝之精湛,形態逼真,而且具有輕便、不變形、不脫膠、抗腐蝕等優點,使人有如親臨其境之感覺,咫尺之內能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恍惚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藝術品種
福州軟木畫品種繁多,產品有掛屏、屏風、大小擺件、仿宋國畫及立體造型等。福州軟木畫有壯觀的屏風、掛屏、大擺件和小巧玲瓏的小擺件,仿宋國畫及立體造型以及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紀念品等,有200多種規格、300多種花色品類。追溯歷史
福州軟木畫創始於民國初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當時“福州工藝傳習所”(創辦於1907年)的木刻技師吳啟棋先生(福州西園人氏),民間藝人出自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輪船救生圈墊襯用木(又稱水松木)色澤土黃、質地柔軟、易於用刀,就研試用浮雕、剪紙的手法,把其切片成厚度不等的簿片上刻成寫意的亭子、樹子和小鳥等零件,再拼貼成一張張簡單精獷的風景賀年片,取名軟木畫(軟木雕成的畫),首次投放市場即獲成功,軟木畫因此得名,並應運而用。
福州第一幅軟木畫是民國初年由陳潤春創製的。隨後,陳潤春的得意門生吳啟祺及鄭立溪先後在總督後(今省府路)開設木畫作坊。木畫產品品種繁多,有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設、旅遊紀念品等二三百種,花色四五百種,暢銷國內各地以及歐洲、亞洲、美洲、港澳等39個國家和地區。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福建廳內壁掛的“福州西湖”、“鷺島風光”、“泉州東西塔”、“武夷春色”等大型軟木畫,都是由福州工藝師製作的;此外,廳內還有福州脫胎漆器、福州壽山石雕。這些特藝品不論是工藝和色彩,還是體現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都堪稱一流。它們相互輝映,共同組成和諧美妙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一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鬆、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製成紋理纖細的複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台樓閣等。
三十年代,軟木畫逐步從短小簡易的平面卡片發展到多層次的講究透視的大小不同的半立體掛框。到了六十年代,福州市木畫行業陳康、吳學寶、陳莊、趙權、郭木俤、吳傳福等老藝人,大膽地運用圓雕、透雕原理,創作出結構嚴謹、空間感強、前後觀賞的立體插屏,開拓了又一個木畫藝術新天地,不僅在國內外市場上站穩了腳根,而且為木畫事業發展的突飛猛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十年代初,軟木畫產值僅有十幾萬元,從業人員不到一百人。到了八十年代,軟木畫產值已達五千多萬元,從業人員高達一萬五千多人。由於軟木畫從誕生起就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畫的章法構思和宮庭園林布局造型,雕畫結合、畫中有詩、以小見大、古樸典雅,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國內外有識之士的讚賞。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裡,軟木畫就一躍而上,同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連禪福州工藝品“三寶”的座次,成為世界矚目的工藝品之一。
傳承意義
福州軟木畫(外貿《三友牌》)已有九十年的歷史,技藝之精、品質之高、造型之美、生產品種之多,都是同行業無與倫比的。產品分為半立體掛框、立體透屏、實用結合三大類,除了一般中小檔普通景、實景和旅遊紀念品外,還包括國家禮,展品和高、精、尖的四新產品,從案頭擺設、牆上懸掛,從小巧玲瓏的插屏到雄偉壯觀的屏風,共有三百多個規格,五百多個品種,是雅堂陳設、禮品饋贈、旅遊紀念和各種實用裝飾的最佳理想工藝品。
福州市軟木畫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也是我國在國際上獨有的工藝品。它採用生長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沿岸的栓皮樂之類樹木栓層(屬山毛櫸科,系落葉喬木,俗稱軟木。我國雲南、廣西等地所產軟木質地較硬)利用栓皮質地鬆軟、紋理細密和色調工然之特點,吸取我國民間雕刻精華,運用園雕、透雕、浮雕、刻紙等技法,經過藝人的精心設計,手工巧作,根據題材需要刻成亭台樓閣、花鳥樹木、山石壇地,然後仿似我國園林布局和國畫章法筆意,巧粘隱接、切拼組合,製成一件件具有中國畫風格,又有木雕、漆器,整體渾成藝術效果的工藝品。不僅長於特色中國民族之宮庭園林、假山風景,花卉翎毛,而且在表現世界風光與名勝古蹟和現代建築等方面也獨具匠心,被喻為“一代絕技”的東方藝術珍品、“東方第一奇畫”。
獲得獎譽
1979年,榮獲福州市地方名牌產品稱號。
1980年,榮獲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
1980年9月,榮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
1983年9月,榮獲全國第一屆軟木畫評比全項第一名、第三屆國家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稱號。
1988年5月,榮獲全國第二屆軟木畫評比全項第一名、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稱號。
傳承人物
福州軟木畫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並稱為福州民間工藝三寶。福州西園村曾經是軟木畫之鄉,當時家家戶戶都會軟木畫手藝,並熱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在那裡已是難得一見了,曾經做“軟木畫”的大師都相繼封刀了,只有吳氏第四代傳人吳芝生不願意放棄,仍然帶領幾位藝人苦苦經營。
據吳芝生介紹,福州軟木畫問世於19世紀末,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當時有人從德國帶回一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吳啟棋等深受啟發,把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以立體的形式,製成紋理纖細、富有民族風格的各種亭台樓閣畫面,後來經過代代相傳,到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西園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軟木畫的生產。
吳芝生,一個平凡而又神奇的民間軟木畫藝人。當西園村的軟木畫子民紛紛棄刀從商時,吳芝生憑著對軟木畫的執著,義無反顧地堅守著這片陣地,這一守,就是四十多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記者慕名來到西園村,採訪了這位在軟木畫領域孜孜不倦揮刀遊刃的藝術大師。
一顆心一把刀一塊木頭
吳家是軟木畫創作世家,吳芝生是吳氏軟木畫的第四代傳人。吳芝生小時,對軟木畫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維持家計上,“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多,不得不幫忙。”吳先生說。在課餘時間,他隨父親共同創作,憑著自己的聰穎和勤奮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基本功,雕刻亭台樓閣樣樣精通。後因文革輟學,十五歲的吳芝生便進入新店木畫廠工作,一進廠就被評為二級技工。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軟木畫以其精雕細刻、巧奪天工而聞名海內外,軟木畫也在海內外熱銷,西園村掀起了作畫的狂潮。但由於一時產品太多,質量參差不齊,加上缺乏創新理念,一些投機者見利忘義,濫竽充數,導致軟木畫名聲損毀,福州軟木畫隨即進入衰弱、沉寂期。後來,西園村許多人便紛紛轉行,不再從事軟木畫創作了。這一切,吳芝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軟木畫不應該就這么消失,這是民族瑰寶。”許多人也勸他放棄,但對軟木畫幾十年的熱愛,讓他捨不得就這樣放棄。當許多藝人在商海奮戰時,他卻沉浸在自己的軟木畫世界裡堅持創作,一把刀、一塊木頭、一顆契而不捨的心,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下去。由於軟木畫所需的木片都要從國外進口,成本很高,為了維持生計,他不顧別人嘲笑的眼光,出門賣報紙。“軟木畫一定會有枯木逢春的一天。”吳芝生堅定地認為。
求展獲獎熱捧
為了重新打開軟木畫的市場,恢復軟木畫的聲譽,上世紀九十年代,吳芝生自己出錢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工藝品展銷會,在會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也借鑑和學習別人的優秀作品。在他家,我們看到了滿滿一袋子的參展證,“每次的參展證我都留著,作為紀念吧。”吳先生笑著說。 不懈的堅持和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從2001年開始,吳芝生的作品便不斷獲得各類獎項和榮譽。2001年,作品“羅星塔”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獎;2002年,“榕南風光”獲十六屆如意獎二等獎;同年,吳芝生成立了自己的軟木畫創作中心,;2003年“廈門鼓浪嶼風光”獲優秀獎……在他的創作室,我們看到了滿滿一房間的獲獎作品,其中一幅巨大的“湄洲媽祖風光”最引人注目,這幅獲得2005年全國金獎的作品是他最為得意之作,為了創作這幅作品,他曾親身到湄洲島的媽祖廟參觀了每間廟宇,拍下了五六個膠捲,又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而他最在意的不是那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的亭台樓閣,而是作品中蘊含的意義。“媽祖象徵著和平,是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女神。”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藝為兩岸交流做點貢獻。 如今,他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軟木畫協會副會長,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所創辦的吳芝生軟木畫有限公司以及創作中心,是西園村軟木畫發源地乃至福州市唯一經工商部門批准的合法的民營企業。而他最看重的身份是福州市旅遊商品協會會長,他希望為福州的傳統工藝文化的發揚光大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不光是軟木畫,福州的脫胎漆器、壽山石等所有藝術瑰寶,都應該走向世界。”如今他的作品也走出了國門,他帶著軟木畫作品到台灣、新加坡等地去參展,受到熱烈歡迎。
一個人的堅持一代人的傳承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吳芝生用四十多年的堅持終於迎來了軟木畫的春天。談到軟木畫的未來,吳芝生仍然憂心忡忡,“光靠自己是不夠的,軟木畫是屬於全社會的,保護和傳承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他寄希望於新一代的年輕人,要讓年輕一輩也能愛上軟木畫藝術。現在,有很多的學生都慕名到他的創作室去參觀和學習,還有的大學生把軟木畫作為自己的論文研究主題。對此,他很欣慰,他希望軟木畫能走進大學校園,走學院化道路,在大學裡設定專門的學科,“像這樣獨一無二的技藝,如果不傳承,一定會消失的。”
吳芝生認為,福州軟木畫,要繼續開拓市場,並且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用他的話說,就是還要從頭再來,他常常用劉歡的歌曲《從頭再來》來鼓舞自己不斷堅持下去。傳統工藝要不斷創新,與市場結合,走市場化的路子,這是工藝傳承的唯一出路。他把自己的作品稱為五色:外色、古色、紅色、藍色、綠色。外色即著名的外國風光;古色即名勝古蹟;紅色即紅軍革命聖地,而藍色與綠色則代表著海洋、船政與新生事物。“將來,還要以‘五色’誘天下。”往後的日子,他還將不遺餘力,用手中的利刃刻盡天下的五光十色。
截止2008年10月,福州只有吳氏第四代傳人吳芝生在帶領幾位藝人在生產經營軟木畫。“商品有價,藝術無價。”據吳芝生介紹,好的軟木畫作品價格還是很看好。他的軟木畫獲獎作品“廈門鼓浪嶼風光”、“馬祖風光”、“榕城風光”等都被國內收藏家高價收藏。
產地介紹
福州市,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閩都,簡稱榕,是中國福建省的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現轄5區2縣級市6縣,市區人口271萬,全市總人口683萬,是福建最大的城市(福州市在福建省的位置見右圖)。當地居民以漢族的福州族群為主,母語為閩東語福州話。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狀元和兩院院士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自成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福州還是300多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福建一大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