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機械工程系創辦於1958年福州大學建校時,2003年6月組建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和發展創新,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在重點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與人才培養、科研與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外合作與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院的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是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兩個學科被列為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現有2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和機械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點;3個本科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機械工程技術人才。
機構設定
設機械設計系、機電工程系、材料成型系、車輛工程系和實踐教學部5個基層單位,實踐教學部的實驗中心設6個大型實驗室;省級科研機構有福建省CAD技術諮詢服務中心、福建汽車聯合研究所和福建省製造業數位化設計工程研究中心;校級科研機構有福州大學CAD/CAM研究中心、福州大學機電工程研究所、福州大學機電自動化技術研究所、福州大學鑄造技術研究所和福州大學液壓氣動研究室。
科研成果
學院一貫堅持教育以質量為本,繼承與創新並重。參與國家教委組織的機制專業評估總評為優,學校組織了五次校內教學評估,機械學院均名列前三名。教學改革碩果纍纍,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共7項,校教學成果特等獎3項和一等獎5項;有4門省級精品課程、6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優秀課程、4門校級優秀課程;CAI課件獲國家優秀獎和省部級一等獎、三等獎共5項,出版專著、教材共30多部。
科研方面,“十五”以來,學院承擔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資助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0多項;發表論文800多篇,其中國際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0多篇,在一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核心期刊論文400多篇;獲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通過科技鑑定10多項,成果轉讓20多項,創直接經濟效益6千多萬元,間接經濟效益6億多元,並長期堅持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近年來,對外學術交流廣泛開展,先後出國進修16人次,參加國際會議43人次,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或學術報告30多人次。
戰略目標
進入新世紀,福州大學正致力於把福州大學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學科相對優勢,體現教學研究型辦學特色和開放型辦學格局的我國東南強校。緊緊圍繞學校建設東南強校與向教學研究型轉型的總體戰略目標,我院確立了“以人為本、科研為徑、外聯內治、跨越發展”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十五”期間“211”工程二期建設的發展規劃:在重點培養本科生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為我省經濟建設輸送高層次機電專門人才;創建學科的特色方向,培養年輕的學術帶頭人,構建2-3個學術群體,建設一支綜合素質好、學歷層次高、學術思想活躍的學術隊伍,其中博士占50%以上,碩士以上學位的占80%,高級職稱比例占55%以上;爭取創建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申報1個博士點、1-2個碩士點;落實建設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爭取3-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級項目或省級重大項目;爭取獲省部級獎3-5項、申報專利10-15項,科研成果要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爭取出版專著、教材3-5部,發表論文300篇以上。面向新世紀,全院教職工將繼續發揚老一輩福大人艱苦奮鬥、勇於拼搏的優良傳統,抓住機遇,奮起新一輪創業,使我院不斷地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為我國和福建省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師資團隊
現學院專任教師8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4人,講師20人,助教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25人,在讀博士生15人,碩士32人;教師平均年齡約為39歲,50歲以下教師中博士(含在讀博士生)比例近50%。已形成一支學術思想活躍、高學歷、團結協作、富有朝氣、後勁十足的學術隊伍。
學緣結構:博士25人和在職攻讀博士中6人均為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畢業,碩士中也有13位是外校畢業。
教輔人員14人,高級實驗師2人,實驗室7人。
國家級優秀專家:曹可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高誠輝、林述溫、曹可、林信彰、黃耀志
福建省百千萬人才:高誠輝、林述溫、陳力、臧躍龍、陳淑梅
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撐計畫:姚立綱、何炳蔚、朱光宇
霍英東教育基金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楊曉翔、林述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