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獅峰寺

福安獅峰寺,始建於8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況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原在山頂,明永樂年間(1403—1424)移建於此。據載。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獅峰廣化禪林”,並贈詩,詩中有“影動方池魚驚客,聲來半嶺竹引風”之句。

歷史

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萬平方米.坐西朝東,傍山而立,建築雄偉。雖時歷千年而廟貌尚存。獅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觀音閣四個主體建築組成,這四大建築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築對稱分置兩側,布局錯落有致,古樸典雅,表現出明顯的唐末建築風格。遊人進入雕樑畫棟的天衛殿,但見彌勒袒腹,笑口迎人;菩薩、天王神威凜凜。過牌樓,背立一尊護法韋馱塑像,儀容整肅。過天井,歷階而入,便是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前面看天王殿屋脊,重檐三迭,猶如塔樓,造型富麗。大雄寶殿內?香菸繚繞,到處一塵不染,可謂名副其實的淨地。大殿進深13米餘.寬10米餘,高14米。有24根方形花崗岩石柱,其中8根柱圍達2.2米,高5米以上,支撐著木結構的屋頂梁椽。大殿外圍尚有石柱16根,柱圍11.8米,支托著飛檐翹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牆,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大殿屬重檐歇山頂抬梁木構式,與福州華林寺大殿有異曲同工之妙。外面兩重檐下均有200餘根駝峰式的椽條排列整齊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築格式。人站在殿中,只見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著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頂部描龍畫鳳,栩栩如生,圖案雖經年累月?大雄寶殿後面便是法堂。法堂為單檐歇出頂木構建築,進抹13米,高9米。法堂兩廂有花圃、僧房、客寮、廚房等。獅峰寺面對風光旖旎的柏柱洋三十六村和柏柱水庫,南有榕頭村的古榕奇觀,它與五穀仙宮、興雲寺、福廬寺等古蹟連成一片。這裡又是閩東革命的發祥地之一。它不僅能給人美的享受,還能給人革命傳統教育。在1933年12月,福安、霞浦農民代表150餘人在詹如柏、葉飛、曾志主持下在此開會,會議決定成立閩東紅帶總會和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解放後,福安縣民政部門在此立碑保護。法堂之後是觀音閣,閣前有清池,池內放養著紅鯉魚。池畔有山茶、牡丹、臘梅等花卉。觀音閣旁有千年古柏1株,高14米,老乾新枝,生機勃勃。據寺僧云:未有此寺,先有此柏。明代寧德僉事陳褒游寺有詩云:“騶蹄暫爾駐松關,風味群僧一樣山。嶺樹初抽雲外色,庭花爭破雨中顏。阜財正想南風爽,隨柳應慚小子閒。極目西峰更西處,愁懷無那更須刪。”

結構

獅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觀音閣四個主體建築組成,布局錯落有致,古樸典雅。獅峰寺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在閩東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裡是“福霞農帶會”舊址,1933年12月,在詹如柏、葉飛、曾志的主持下,福安、霞浦農民代表150餘人在此開會,敵人為之聞風喪膽的“閩東紅帶總會”在此成立,把閩東的土地革命推向新的高潮。由於柏柱洋獅峰寺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1985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寺內豎有“閩東紅帶總會總部成立紀念碑”一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