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簡介
南屏峰,方圓5公里,氣勢磅礴。環境優美,為赤溪鎮名勝。相傳八仙有次棲居此峰,聞到香味,定眼一看,原來是持續有戶人家糕點“八果糕”故,李鐵拐騰雲駕霧買了八塊糕,後來人們就將“八果糕”更改為“八果仙糕”,五個大字,傳系李鐵拐所出,這些傳說,給溪“八果仙糕”的風味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屏峰,雄偉巍峨,高聳入雲端,橫亘於群山腰,蒼蒼黝黝,奇峰怪石,天造地設,四周絕壁摩空,滿山皆石,移步換行,處處有景,計有南屏峰夜月,缽盂承露,獅子嘯天,雲外溪山,龍湫瀑布、雪間素岩、螺髻晴雲、雞胸崗、金雞岩,其主體為摩霄峰,海拔九百多米。相傳蔡、柳二嬋至此摩霄而去,遂因此名峰。登其頂峰東望,可見依稀望見三都島,山坳下有座禪寺,名“龜山禪寺”始創於唐開成二年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八年歷史,是持續4個寺院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可惜今天已成了一片廢墟,(龜山禪寺),北有“龍湫瀑布”俗呼百丈深。如素練懸空,遇到天晴明朗,太陽朝映,又如五彩雲霞,接間而生。較之泰山的觀峰,“雞胸崗”在寺西,更勝一籌,曙色熹微中,登臨遠眺,極目“望日台”,紫霞蒼霧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初為一線,漸漸擴展,忽紅、忽黃、似藍白,絢爛多彩。,久之紅雲下忽觀弓形,須後呈半圓,其升極速,金光四射,映眼萬里,頗為奇觀矣。南有“金雞岩”在南屏峰下,怪石 岩。相傳有金雞棲息其間。側面,迭石如人坐檯上,“卓錫泉”在嶺路旁,相傳二嬋師到此,口渴,以錫杖擊石,得清泉。南屏峰除名勝古蹟稱著外,還有許多珍奇的動植物。如黃菊、滿山紅、黑豆杉、喜鵲、野山豬等,實為赤溪名勝旅遊的一塊風景寶地矣。周邊風景區
赤溪自古有“壁立千尋”、“石牛望月”、“帶水潮淙”、“南屏晚鐘”等十景。泉懸百丈:在由知村左側,千級石磴,一匹大白練,千山靜寂,水聲如濤,只見瀑布如銀河下瀉,在山腳激起千波萬浪,水霧蒙蒙,意境幽深,遇天氣晴朗,陽光輝映,如五彩雲霞,接澗而生。壁立千尋:在松嶺村背後,舉目蒼蒼莽莽,山巒疊嶂。帶水潮淙:在赤溪村東側,潺潺流水,四季湛藍。石牛望月:在黃田村東側,寶峰庵前,有詩云:忽見桃林菱鏡滿,一枝香信透梅鹽。眠牛臥草,在赤溪村南側,林間隱許,歌轉流鶯。
金雞岩:在東邊村外500米,怪石嶙峋,相傳金雞棲息其間。
缽盂承露:在院前村,形如缽盂,收露貯煙霞。獅子嘯天:形如獅子,壁立千仞,中稍平坦,小石環列,恍若開口嗆哮,齜牙俱現。螺髻晴天:在院前村前石林,形如螺髻,遇到晴天,光芒四射。
馬仙跡:在東嶺村,石上有足跡,棋盤,相傳魏虞唐柳道人聚山奕棋。九重溪:在社洋村後,九重溪水,暖流不涸,清澈透底,彎彎曲曲。五龍相會:在班竹村背後,五個山峰擁抱相間,壯觀迷人,相傳五尊巨龍相聚,有琳琅滿目的柏樹、紅杉、青松,一年四季鬱鬱蔥蔥,杜鵑花漫山遍野,鳥語花香。仙人洞:在西坑村外,坑流由間道穿入,樹枝障人,洞中,盤古在澗中零亂,水清見底,清澈如翡翠,潔而平瑩。
拓展閱讀
赤溪鎮域情
赤溪鎮古稱雁樂里,又稱安樂里,後改為赤溪至今。早在唐開成二年(公元831年),就有先民聚居於此。明、清代為十一都,含安樂、灘頭、長源、赤溪、爐田、嶺頭、牆角、宣洋、謝洋、琴前、官嶺、芹客、廣教寺等村。民國初期赤溪鄉屬第二區,解放初期赤溪鄉屬第三區,1956年屬霍童區管轄,1958年赤溪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赤溪區,1966年恢復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赤溪鄉,1992年改鄉為鎮。赤溪鎮地處蕉城區北部,東與福安接壤,北與周寧相鄰,南接八都、霍童、九都,西接寧屏路。鎮域面積168平方公里。主要山峰9座,雲連山、背連山、蛇嶺山、牛壟山、大山、蓋坪頂、尖峰頂、黃仙峰、南屏峰,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蛇嶺山,海拔為1222.5米。氣候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均降水2300毫米,年均氣溫20.2度,颱風2次,境內溪澗縱橫,主要河流為雁樂溪,長6.6公里,年均徑流量為1767.9萬立方米。
全鎮現有鎮直所站單位18個,社團組織2個(議政中心、茶葉協會),區第十二中學在此。行政村26個, 254個村民小組,153個自然村,其中少數民族107戶,473人。全鎮總人口為24063人,其中男12992人,女11071人。
鎮區面積約為0.32平方公里(479畝),常駐人口5000多人,其他較大的人口集中地為夏村,現有人口2354人,人口2000多人。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26582畝,其中水田17154畝,旱地9428畝,林地134895畝,有林地109084畝。主經濟作物包括,糧食作物為水稻、甘薯。經濟作物有茶葉、蘑菇、甘蔗、花生、茉莉花、反季節蔬菜,其中茶葉1.1萬畝,蘑菇300萬平方尺,居全區之首,有“茶鄉菇鎮”美譽;水果主要有西瓜、桃、芙蓉李、柚、枇杷、柑橘。企業主要有茶葉加工廠 22家,礦廠2家,2006年農業總產值6072萬元,工業總產值13525萬元,商業貿易額7341萬元。
赤溪鎮區西距寧屏路10公里,東距104國道13公里。村道通車裡程約120公里,通車的村莊有26個,路面硬化86公里,簡易路34公里。停車場1個。
礦產資源有銅(在禪地村,礦脈呈豆莢狀產出,銅平均品2.32%)、葉臘石(在龜山一帶,初步探明儲量9.15萬噸)、高嶺土(在龜山一帶,面積1.2平方公里,估算地質儲量258萬噸)、石英、花崗岩等30多種,水力資源2770千瓦,淡水資源 立方米。
赤溪鎮文教衛生事業較為發達。有醫院1家,衛生所站37家,從醫人員36名;中學1所,18個班,教師70人;國小8所,56個班,教師116人。粗略統計,赤溪籍大學文化以上文化人數有504名。現有文化站1個。曾有劇團11個,戲種有閩劇、唱班、鼓樂隊等。民間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歌謠有描述勞動艱辛的“福州傳”、“採茶歌”、“長年歌”,描述愛情的“紅蓮歌”、“畲貌傳”,描述人情世態的“戒賭傳”等。獨特手工製品有榨油坊、“染青”、土紙,紅糖(已停產,但仍有製作工藝傳人)、獨特風味小吃八仙果糕。獨特的民間崇拜有楊公八使。
赤溪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歷史名人有舉人顏朝喜、顏懷源、黃碩、黃邦教;貢生楊世祿、傅調梅、傅本章等。近現代文化人層出不窮,獲教授職稱的有傅則紹、傅明旺、楊海興、傅樹春等人。楊紹浩為我省著名中青年雕塑家。古民居有赤溪村建造於清乾隆年間大古宅, 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紅軍會師曾駐此。黃田大古宅,建於明代,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陽穀宮,清朝嘉慶30年建,有戲台,面積700多平方米,北上抗日先遣隊與閩東工農紅軍會師地點。桃源村吳氏木坊,1817年(清嘉慶22年)建,為表彰吳氏貞節而立,占地30平方米, 199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有赤溪羊欄崗青銅時代遺址。有龜山禪寺遺址。寺始建於唐開成二年(公元831年),五代閩王王審知建殿五間,宋朝雍熙二年賜額“雍熙禪寺”,明朝成化十年重建,清朝乾隆十六年修。據說鼎盛時期有僧眾300多人,寺田1000多畝,民間尚有“一龜、二鳳、三支提”的說法。現在,遺留1座後殿及殘垣、殘基、6個蓮花池。
赤溪鎮森林覆蓋率高,生態優良,名木古樹有紅豆杉、桫欏等珍貴植物。珍稀動物有穿山甲、娃娃雨、虎文蛙等。
自然風光有瀑布百丈漈,在由知村。赤溪古有“壁立千尋”、“石牛望月”、“帶水潮淙”、“南屏晚鐘”等十景。還有尖峰頂山、金雞岩、龍湫瀑布、馬仙跡、九重溪、自然仙洞等景點,深藏幽谷,待人觀賞。
自然景觀
赤溪自古有“壁立千尋”、“石牛望月”、“帶水潮淙”、“南屏晚鐘”等十景。泉懸百丈:在由知村左側,千級石磴,一匹大白練,千山靜寂,水聲如濤,只見瀑布如銀河下瀉,在山腳激起千波萬浪,水霧蒙蒙,意境幽深,遇天氣晴朗,陽光輝映,如五彩雲霞,接澗而生。壁立千尋:在松嶺村背後,舉目蒼蒼莽莽,山巒疊嶂。帶水潮淙:在赤溪村東側,潺潺流水,四季湛藍。
石牛望月:在黃田村東側,寶峰庵前,有詩云:忽見桃林菱鏡滿,一枝香信透梅鹽。眠牛,在赤溪村南側,林間隱許,歌轉流鶯。
雞岩:在東邊村外500米,怪石嶙峋,相傳金雞棲息其間。缽盂承露:在院前村,形如缽盂,收露貯煙霞。獅子嘯天:形如獅子,壁立千仞,中稍平坦,小石環列,恍若開口嗆哮,齜牙俱現。螺髻晴天:在院前村前石林,形如螺髻,遇到晴天,光芒四射。
馬仙跡:在東嶺村,石上有足跡,棋盤,相傳魏虞唐柳道人聚山奕棋。九重溪:在社洋村後,九重溪水,暖流不涸,清澈透底,彎彎曲曲。
五龍相會:在班竹村背後,五個山峰擁抱相間,壯觀迷人,相傳五尊巨龍相聚,有琳琅滿目的柏樹、紅杉、青松,一年四季鬱鬱蔥蔥,杜鵑花漫山遍野,鳥語花香。仙人洞:在西坑村外,坑流由間道穿入,樹枝障人,洞中,盤古在澗中零亂,水清見底,清澈如翡翠,潔而平瑩。
南屏晚鐘:位於赤溪鎮東南部,離鎮所在地10多公里。方圓5公里,氣勢磅礴。環境優美,為赤溪鎮名勝。南屏峰,相傳八仙有次棲居此峰,聞到香味,定眼一看,原來是持續有戶人家糕點“八果糕”故,李鐵拐騰雲駕霧買了八塊糕,後來人們就將“八果糕”更改為“八果仙糕”,五個大字,傳系李鐵拐所出,這些傳說,給溪“八果仙糕”的風味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屏峰除名勝古蹟稱著外,還有許多珍奇的動植物。如黃菊、滿山紅、黑豆杉、喜鵲、野山豬等,實為赤溪名勝旅遊的一塊風景寶地矣。
風俗傳說
獨特的民間風俗有二月二迎土地、四月八牛節。民間崇拜有林公、奶娘、仙姑、楊公八使、大聖。獨特的民間崇拜有楊公八使。金雞岩傳說:距寧德市赤溪鎮東邊村800多米的公路上,有一高丈余闊六、七尺的岩壁,其上有一幅摩岩石刻,由於年深月久,綠苔蔥掩,字跡模糊,難以看出個究竟來。據傳說其石刻歷時已久,約在北宋元豐年間。正因為長久以來沒人能真正識別出它的來由,所以更為它增添了神秘之感。傳說,宋時赤溪這一帶尚被開發,沿山儘是茂密的森林。有一年春天,東邊村山路來了一位青年壯士,他見此處滿山遍野葉綠花紅、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留連忘返。忽然間,他發現路邊岩石上有塊壁刻,壁下凹進一洞,盤坐一尊石佛——彌勒。由於他頗通文墨,時而興至,坐下研讀字跡。讀到最後一行時,忽然岩隙崩裂,一聲“咯咯”,蹦出一頭金燦燦的金母雞和一群小金雞,在陽光下閃爍著道道金光。眼前的景物誘使他分了神,使他再也不想研讀石刻了。他忙站起來,去捕捉那金母雞,誰知那隻金母雞“咯”的一聲,一頭鑽進了石縫。眼看沒抓到手,就忙著又去捕捉小雞,但這群小雞也頂精靈,這邊一蹦,那邊一跳,隨之鑽進石縫中去。只有一隻小金雞,被困到石佛旁,他不肯罷休,就用盡全身力氣,將石佛搬倒,果然在佛座下抓到了這隻小金雞。這時他極為高興,細細回味著這場驚喜,他漸漸地領會到,這塊摩岩石刻處就是一個金庫,那么這篇石刻文字正是揭示金庫的秘訣,他追悔自己見金矢志,沒有好好地一口氣讀完這篇刻字。於是他決心再從頭讀一遍,可奇怪的是,讀不上幾個字頭就痛得眼花繚亂。此時天色已晚,他心想若再不找個地方棲身就要為狼果腹了。由於天色越來越黑了,他昏沉沉地走著走著,不料把一個老人碰倒,正想向老人道歉,那老人卻已微笑著開口說道:“年青人,走路那能不向前看,橫著肩走路怎么行?那容易走歪道呀!”他連忙解釋道:“老伯,實非有意,只怪我心仍在解一個謎,把您老得罪了。”老人又哈哈地大笑說:“是了,你在思索那石刻吧!這個謎有甚難解呢?需知勤力千金,希罕那金山銀庫做什麼!不靠自力更生坐吃山空!”聽了老人一席話後,壯士,細細咀嚼,恍然領悟了“勤能變金,力能致富”的道理。後來他在老人草蓬里棲身一夜,次日,毅然走回頭路,回鄉去了。不知經過多少個年代,直到清初年間,這一帶已初步被人開拓,建立起村落,有一年,有個講下南話的青年人到了這個村(現在東邊村),一邊開墓地,一邊對人說,他祖上在此得金髮達,這裡山青水秀,按祖上的心愿把祖骨歸葬於此。經過一番話後,為此,字岩存金的故事就很快地傳開了。不久,村里人也認為這裡確實是家鄉風水集結點,就在字岩的前面建起了一座十六柱的八角涼亭,供人賞景休息。到了公元1922年(民國11年)赤溪暴發了一場大山洪,把八角亭衝倒了,石佛也被沖毀了。但是這塊摩岩石刻至今仍保留著。
黃碩訴鹽狀:黃碩字廷彬,號華亭,清·康熙24年出生於寧德縣十二都爐田村書香世家,自幼天資聰明,飽讀經文,才華出類拔萃,為縣內學子所共仰。乾隆十年中試“歲貢”,授福建永定縣訓導,署教諭之職(見《寧德縣誌》)。在位四年期間,為官清正,為人剛正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乾隆8年,黃碩年逾58歲,因身體不佳,辭職歸里閒居。此間,寧德鹽官商周良任以鹽摻砂,行銷全縣,士農工商乃至乞丐,無不咬牙切齒痛恨,聯名向知縣告發無效後,部分民眾挺身而出,陸續上省遞呈,均被拘押打入水牢。後來才知此奸商是總督義子。顯然,呈狀之士無疑自投虎口,蒙難者親屬心如火焚,邀請城鄉士紳、賢達集中城邑,推舉足智多謀之士營救罹難之人。有人舉薦爐田卸職歲貢堪當此任,隨即將黃碩請到縣城議事。當黃碩知道這鹽官商靠山堅硬,初以婉言謝辭。但眾紳又以拈鬮相難,定要讓黃碩先拈,黃碩明知鬮中有詐,也只好領命,辭別眾紳,前往省城。他先探明水牢人犯是否虛實,然後到館裡靜候。一日,黃碩聞知一卓姓欽差大人已進省內。為營救水牢中的同鄉,他心生一計,命家人請來紙紮藝人,扎了三中瞎眼獅子,每隻口含鋼錢,擺在一張桌上:“三獅(三司諧言)目生目真,只見口含錢。欲須清水正,唯求桌不偏。”命有人抬到大街供人觀看。卓欽差一見蹊蹺,即追查何人之舉,並傳令接見。黃碩叩見欽差大人時,先取出一包鹽倒入桌上擺放的一碗水中,待其溶解後,碗底留下一撮細砂子。黃碩向卓欽差稟明了寧德鹽官商周良任與本省總督結義父子之親,以鹽摻砂,禍害良民,三司皆受行賄,義士告狀反遭罹難等案情。卓欽差聞之,勃然大怒,嚴厲說道:“此案不辦,有負聖恩,愧對百姓。”隨後令將鹽官商周良任緝拿歸案,審理屬實,判之殺頭極刑。行刑之日,省垣士人、商賈沿途鼓掌叫好,有人還在刑場張貼對聯,大書:“黃碩公流芳百世,周良任遺臭萬年。
撈寶:從前,赤溪鄉有個義士傅林妹,傅林妹從小練了一身好武藝,專門劫富濟貧,後來被官府抓去判了死刑。他生前用過的那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寶刀,也被埋在兒欄崗深處。過了好久好久,有個雲遊四方的和尚來赤溪。他告訴大家,只有十個親兄齊全的人家,才能得到這把寶刀。村里正好有戶人家,已經生了九個兒子,主人得寶心切,等不到第十個兒子出生時,就急急忙忙想動手,但差一個兒子怎么辦呢?只得暗自叫自己的妻侄來湊數。一天,這一家人齊集到兒擺崗上,等呀,等呀,等了半天果然從深山處慢慢地閃現出一把寶刀來。這時老九高興地趕快伸手抓,可惜只差一截抓不到,他大聲叫道:“表兄,快來拉我一把”。這一叫不要緊,原先現出的寶刀又很快地消滅得無影無蹤了。
“一龜二鳳三白馬”(寓言):寧德有三座大山,第一是龜山,第二是鳳凰山,第三是白馬山,為什麼這樣排列呢?相傳,有一天,烏龜、鳳凰、白馬相碰在一起,鳳凰很有把握地提出:我們來一次登山比賽,看誰最先登上,誰就是第一,餘下為第二、第三。白馬表示同意,烏龜十分勉強,但也不得不同意。烏龜心想,我怎么比得過鳳凰和白馬呢?看來我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取勝。於是烏龜半夜就起來開始登山了,而鳳凰認為自己會飛,白馬認為自己會跑,滿不在乎地都在呼呼大睡。烏龜一路不停,拚命往上爬,爬呀,爬呀,爬到天快亮時,已是筋疲力盡,寸步難行,說來也巧,這時正有一個勤勞的農民,挑著籮筐往山上走,烏龜心中一喜,計上心來,它一邊念道這是天助我,一邊就悄悄地爬上籮筐,讓農民挑上山,天剛明亮就到了山頂了。烏龜高興的喊到:“我登上啦,登上啦!”烏龜奪得了第一名,以後這個山就取名龜山。烏龜的喊聲驚醒了熟睡的鳳凰和白馬,它兩在朦朧中急起直追。白馬當然賽不過鳳凰,落為第三,所以寧德以赤溪的龜山最高,飛鸞的鳳凰山居次,飛鸞與三都澳交界的白馬山比這兩個山就顯得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