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關係發展情況的研究報告,是中央民族大學“211工程”項目,“中國西部地區民族關係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之子課題,“東北、內蒙古地區社會文化變遷與當代民族關係研究”的主要成果,並被列人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項目“民族現狀與發展研究”。全書共13章,涉及東北、內蒙古地區的8個“世居民族”:滿族、朝鮮族、錫伯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課題成員於2005年到2006年問,在上述省區進行了兩次為期約40天的田野調查。2007年,又進行了補充調查和專題調查。重點的田野研究地點共有12個:瀋陽西塔社區、瀋陽黃家錫伯族鄉、新賓永陵鎮、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撫松縣松江河鎮、街津口赫哲鄉、八岔赫哲鄉、呼瑪縣白銀納鄉、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鄂溫克蘇木、鄂溫克族自治旗等。全書以當代文化人類學社會文化變遷理論為分析工具和框架,以小地點的田野資料為中心,重點分析民族關係現狀,同時也有歷史性的回顧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作者簡介
潘守永,1966年生於山東棗莊。曾先後就讀於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分別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博士生導師,“985”基地民族學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兼任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1997年清華大學(新竹)社會人類學所訪問學者,2002-2004年度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第八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基金獲得者(2002),北京市民族教育“燭光杯”先進個人(2002)。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圖書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章 導論——社會文化變遷中的民族關係
第一節 課題的緣起
第二節 東北、內蒙古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結構與分布
第三節 社會文化變遷的相關理論
第四節 戈登變數體系、制度變遷與文化發展的相關理論
第五節 調研成果綜述
第二章 東北、內蒙古地區民族關係田野研究的基本認識
第一節 “東北、內蒙古地區”作為一個地理單元
第二節 “東北、內蒙古地區”作為一個民族區域單元
第三節 語言作為民族分類的基本要素
第四節 “東北、內蒙古地區”的生計文化類型
第三章 近年來有關東北、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研究的成果提要
第一節 著作、研究報告提要
第二節 相關博士論文情況
第三節 中央民族大學與東北、內蒙古地區的民族研究
第四章 東北、內蒙古地區當代民族關係的總體情況
第一節 黑龍江省民族關係情況
第二節 吉林省民族關係情況
第三節 遼寧省民族關係情況
第五章 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滿族社會發展與民族關係現狀調查報告
第一節 研究的主旨和一般概況
第二節 民族來源、遷徙和變化及民族認同
第三節 族譜與家譜
第四節 生計方式與收支情況
第五節 教育、醫療與民族區域自治
第六節 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
第六章 鄂溫克牧民生活的調查與思考
第一節 鄂溫克族自治旗與鄂溫克蘇木的一般概況
第二節 鄂溫克牧民的生活
第三節 牧區的農民、商人與漢族
第四節 牧區的文化、傳統與發展
第七章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社會發展與民族關係現狀調查
第一節 白銀納鄂倫春鄉的自然、歷史與行政沿革
第二節 基本社會經濟與生計方式的變遷
第三節 教育發展、語言使用與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人口狀況、婚姻家庭與族際關係變遷
第五節 風俗習慣、信仰等文化傳統的當代變遷
第六節 問題與對策建議
第八章 蒙古族社會文化變遷:陳巴爾虎旗牧業社區的調查與思考
第一節 陳巴爾虎旗概況
第二節 呼倫貝爾盟巴彥庫仁鎮草原牧業城鎮發展模式
第九章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達斡爾族社會經濟與民族關係調查
第一節 達斡爾族概況
第二節 梅里斯區的達斡爾族
第三節 有關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的若干專題
第十章 朝鮮族的人口流動與教育
第一節 當代朝鮮族的教育問題:一個大學生的訪談個案
第二節 瀋陽西塔地區朝鮮族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狀況調查
第十一章 赫哲族S村社會經濟與民族關係基本情況
第一節 S村的社區背景
第二節 赫哲族和老漢族目前的生計現狀分析
第三節 S村不同農民群體的分化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第十二章 錫伯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第十三章 理論、田野與當代民族關係新思考
第一節 一個民族村落的“四張名片”:達斡爾族哈拉新村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個案分析
第二節 赫圖阿拉古城田野研究的反思
第三節 排擠與分化:來自一個赫哲族村莊的觀察
第四節 草原牧業城鎮發展模式探究
第五節 從文化“碎片”到民族“整合”:社會文化變遷中的鄂倫春族
附錄一 東北、內蒙古地區民族關係研究訪談資料選錄
附錄二 《遼寧省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
附錄三 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協民族宗教組對全縣朝鮮族國小並校後情況的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