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磕下村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城西2公里,呈帶狀分布於磕山山麓,新(昌)澄(潭)公路南側。磕山村,宋代即有張姓居住。嗣後,林、蔡、石諸姓相繼遷入。現以石姓人口為多(其中多數為新昌縣長詔水庫庫區移民)。宋至清屬五山鄉,清宣統二年(1910)屬城區二都。沿革
1935年屬南明鎮,1950年屬西郊鄉,1956年屬西嶺鄉,1958年屬新昌人民公社下三溪管理區,1961年屬西嶺人民公社,1983年屬西嶺鄉,1992年改隸城關鎮。下轄村
轄磕下、路廊村、下金山、茅屋頭、林家、山根腳、雪塘里、前門山、下村9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磕下。1992年有647戶,2170餘人。自然文化
磕山為村區主要景觀。山形如迎風招展的大旗,故一名旗山,又名天樂山,海拔357米,為縣城附近最高峰,與城北鼓山相對,有旗鼓相當之說。孤峰峭拔,峰頂時有雲霧繚繞,從村口仰望,十分壯觀。磕下村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尹桂芳的故鄉,她早年在家鄉拜師學藝,從草台班上起步,以後形成獨樹一幟的尹派藝術,以唱腔純樸、委婉、流暢,表演篤實、誠摯、倜儻、灑脫,飲譽海內外。現任福建芳華越劇團名譽團長等職。並曾數度回鄉探親獻藝。
經濟發展
磕山村背負磕山,面向七星畈,為新昌縣主要糧食生產基地。有水田1130畝,山林2350畝,旱地200畝,主產水稻、菸葉、茶葉等。
1949年前,糧食畝產量僅300來斤。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上半年依靠菸葉(戶均年產2擔,全村年產400擔),下半年以種植蘿蔔為主。"磕下蘿蔔"為磕山村特產之一,薄皮白心,個大如碗,圓渾,甜脆,水分多,飯鍋內蒸熟,甘糯為他地所不及,為百姓家常便菜,暢銷嵊縣、天台諸縣,旺季日銷售量約150擔。
1949年後,村民積極改善水利設施,興修水庫。1953年,奮戰一冬,建成紅岩嶺水庫,蓄水10萬立方米。1957年始,與附近15個村聯合興建磕下水庫,1977年建成,蓄水量達70萬立方米,居新昌縣小(二)型水庫之首,灌溉面積1097畝,同時興建其他小水庫9個,實現了灣灣有水庫,使全村旱澇保收水田達1000多畝,占90%,糧食畝產1噸以上。全村年產糧220多萬斤,完成國家徵購任務28.52萬斤。
80年代開始,村黨支部、村委會把工作重點轉向興辦工業企業。1981年在黨支部書記楊林森帶領下,辦起縣城附近首家磚瓦廠--西嶺磚瓦廠。幾年來,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良好,年產磚1000多萬塊,產值100多萬元。現有小輪窯1隻,占地35畝,擁有350、420制磚機2台,磚質好,暢銷縣城及城區各村。
1984年,磕下村利用新昌縣小水電電源豐足優勢,興辦新昌縣軋鋼廠,企業占地3000平方米,生產各類圓鋼、螺紋鋼、扁鋼等,產品暢銷縣內外及省內外,1992年產鋼331.5噸,產值67萬元。現有固定資產50萬元,職工42人。
經濟狀況
1985年,村內創辦新昌縣鋼鐵廠,主要設備有3噸、0.5噸電爐各一隻及全套設備,行車2台,生產各種鑄鋼件、球墨鑄鐵、合金鋼及各種材質8~10鋼錠,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1992年共產鋼3736.66噸,比1991年增4.79倍,實現產值1186萬元,稅利86萬元,發放工資66萬元,現有職工140人。1992年,利用電爐本身熱量,採取接連冶煉,熱爐熱渣熱余鋼回爐,每噸鋼電耗由1991年的916度降至852度,全年節電235053度,以每度0.24元計,折合人民幣56412.72元,被評為新昌縣節能先進集體、新昌縣先進企業。磕下村還有茶場162畝,年產值14萬元,利潤6.2萬元。全村山林由集體管護,林木蔥鬱,木材擁有量達1852立方米。
1992年村工業總產值1298.05萬元,比1991年增1076萬元,翻四番,實現利潤65.7萬元。村辦企業除磚瓦廠、軋鋼廠、鋼鐵廠外,尚有軋石廠、茶廠和糧食加工廠。個體企業有膠丸、塑膠製品等6家。人均收入1550元,名列新昌縣前茅。
村莊建設
1973年在磕下村設廣播轉播台,為當時紹興地區唯一的無線轉播台,也是全國中波廣播同步聯網台之一,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第二套及浙江人民廣播電台第一套節目,信號覆蓋新昌、嵊縣大部及天台、奉化、上虞、紹興等縣毗鄰區,覆蓋人口100餘萬人。村區有沃洲振興職業學校一所,由縣政協創辦,每年入學學員達300餘人。有磕山村國小1所,共7個班級;幼稚園1所,幼兒免費入托。村自備電影放映機1台,每周一次為村民免費放映電影。
村辦工業和家庭工業的發展,全村80%以上勞力從單一農業轉向工副業,現全村有10噸、8噸、5噸汽車共5輛,麵包車1輛,70%以上村民翻建了住房,戶均新建住宅達150平方米。
1982年磕下村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85年被新昌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87年被紹興市民政局授予五保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當地風俗
所謂的三十要做四十要錯:是指做壽慶,過壽誕,是人們表達良好願望的—種祝福,也是一種尊老敬老的好風俗,這種風俗在我國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在延續。
越諺曰:“十歲外婆家,廿歲丈母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外婆家和岳父家屆時都要送袍褂、文房四寶、饅頭等禮物,都要敬神,為外甥或女婿祝福和慶賀一番。十歲和廿歲雖然沒有壽慶的資格,但也符合中國人遇“十”舉行紀念和慶祝活動的傳統習俗,民間叫“做生日”。在新昌,逢十的歲數一般要做壽慶,但並不是所有逢十的歲數都可以祝壽。新昌舊俗慶壽誕有獨特的講究,特別在年齡方面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也有不少禁忌。新昌有“短十八、亡十九,二十做陰壽”的俗諺,這說明不能為二十歲之前的青年做壽。新昌還有一句俗語叫做“三十要做(壽),四十要岔(音同錯)”。這句話是說,年滿三十歲,慶祝一番未嘗不可,但“四”與“死”為諧音,不吉利,所以四十歲是不能搞壽慶活動的,要岔開,或者說要錯過去。
壽慶也有因特殊原因提前一年做的,稱之為“做九頭”。另外,民間認為活到六十六歲,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難關。要過這個關,只有吃六十六塊肉方可順利通過。因此,到了六十六歲生日,其女或侄女輩送上六十六塊肉由壽者食用,如壽者吃素,則用數量相同的豆腐乾等食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