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學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1951年正式組建成磁學實驗室,1987年被批准為中國科學院磁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經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為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
磁學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礎研究為指導,以有重大套用背景的材料--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等為重點,開展物質的基本磁性和磁電、磁熱、磁光等效應研究,探討從微觀電子結構、介觀、界面及複合相到巨觀磁性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結構材料的磁性物理學。實驗室現分五個課題組開展相應的工作:1)散裂中子源設計;2)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3)磁性金屬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調控及相關效應研究;4)磁性納米結構與磁共振研究;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成昭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員。
研究成果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取得了在許多國際上開創性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如在新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中,首次發現了快淬高碳高穩定間隙稀土鐵化合物,首次通過常規冶煉方法獲得了結構穩定、高居里溫度、強單軸各向異性的高碳2:17型單相化合物,克服了國際上眾多實驗室都在努力解決的2:17型稀土鐵氮(碳)化物高溫不穩定的缺點,並對這類化合物的晶體結構與磁性作了系統地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國際著名物理學家、稀土鐵族間隙氮化物的發現者、歐洲間隙稀土化合物攻關組組長Coey教授在國際磁學會議的特邀報告《永磁學的前景》中引述了本項研究;著名磁學專家、美國Hadjipanayis教授在國際間隙稀土化合物會議的大會總結報告中稱:間隙高穩定碳化物是永磁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自旋電子學材料和物理研究中,我們在多層膜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例如在全世界至今發現具有GMR效應的20多種金屬多層膜中,有三種是我們發現的。1995年至2001年間實驗室承擔各類重要科研項目75項,其中863項目3項,973項目6項,院重大項目6項,重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傑出青年基金2項,傑出青年基金B類1項,百人計畫5項。獲國家、院、省部級獎項11項,申請及授權專利9項。共發表學術論文650篇、國際國內會議論文230篇,合作出版中文專著2本。經科技部信息所統計結果表明,1995年以來,磁學實驗室室在稀土金屬間化合物方面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超過400多次,其中單篇論文被引用數兩次列全國前十名之內。隊伍建設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目前擁有一支優秀的、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員17人,博士生導師14人,1人獲香港求是科學基金,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5人獲中科院“百人計畫”。實驗室湧現出十多位學術思想活躍、具有創新精神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他們銳意進取,為實驗室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在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中的系統訓練,使他們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科研能力。1995年至2000年以來共培養博士生36名、碩士生20名、博士後13名。他們在磁學領域已做出突出的工作,其中1人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1人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人獲中科院“百人計畫”。
合作交流
實驗室國際交流活躍,已與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建立起院級交流合作關係,與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多次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實驗室每年派出進行學術交流人員約占全室人員的1/3,同時接待大批國內外學者來室講學和工作。通過開放課題申請和雙向自主選擇課題的方式,對外開放,讓合作單位和合作人員直接參加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的研究課題,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增強了研究力量,極大地提高了開放度和增強了交流及合作的學術氣氛。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十·五”期間主持國家科技部973和863項目、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的國際前沿,重點在自旋電子學,納米磁性結構、新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的基礎研究和微觀磁性等方面的做出戰略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工作。實驗室計畫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關鍵部件,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學科發展的需求自行設計研製先進設備,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加強磁性理論與實驗結合、交叉學科的發展需求新的學科生長點;拓寬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力爭把實驗室建設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使之真正成為我國新型磁性材料與物理的基礎研究基地、優秀磁學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基礎研究與套用轉化聯繫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