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進程
近年來,國內一些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通過“地理單元賦值—聚類分析”的方法達到了這一目的,但這一方法未能推廣到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原因是數量龐大、交錯分布的植物種類給賦值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更多的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進行規劃時仍然缺乏合理的依據。Braun - B lanquet根據植物種類對群落類型的確限程度,歸併為5個確限度等級。文中將這一概念進行引申, 建立群叢累積確限度指標 , 通過計算不同植物群叢累積確限度,確定其優先保護順序,從而得到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的合理依據 。
計算公式
將所有物種的確限度排序,篩選出確限度值等於1~10的物種數, 並記錄確限度值為1的物種數為n1,確限度值為2~3的物種數為n2,確限度值為4~10的物種數為n3 。(僅選擇確限度值小於10的物種進行統計是為了突出瀕危物種在群叢中的地位,同時也避免了下一步加和時某些群叢因含非瀕危物種過多而導致計算指標與實際情況不符 )。
分別統計單個群叢中確限度值為1的物種數,記為q1,同理,統計確限度值為2~3和4~10的物種數分別記為q2和 q3。分別對單個群叢進行累積確限度的計算。構造累積確限度公式:累積確限度Q=(q1×5+q2×3+q3×1)/(n×5+n2 ×3+n3×1),式中參數5、3、1的確定是通過專家諮詢給予賦值的,不同的研究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賦不同的值。
結論
群叢累積確限度高,並不意味著這個群叢所包含的瀕危物種就多。某些種群數量巨大的物種僅僅分布於一個群叢,最終計算的結果可能是這個群叢的累積確限度很高, 但其實它不包含有任何的瀕危種;相對的另一種情況是,有很多種瀕危植物在多個群叢中均有分布(即使在每個群叢中只有1株 ),而某一個群叢正好包含了很多這樣的瀕危植物,最終的計算結果卻是這個群叢的累積確限度很低。 對比以上兩種情況可知,群叢累積確限度這一指標所反映的不是某些物種的而是一個群叢整體的重要性。假若上述第二個群叢消失, 瀕危的物種仍有機會在其他群叢中繼續存活,但是如果第一個群叢消失的話,即使原本並不瀕危的物種也會迅速滅絕。從這個角度來說,累積確限度高的群叢比累積確限度低的群叢在整個保護區中顯然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將這一方法套用於更大地理單元時會發現:受瀕危物種確限度必然是低的,但確限度低的物種不一定瀕危 , 它更有可能是一些地方特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