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義不確

扣義不確

扣義不確是一種謎病。燈謎扣合,在很大程度上藉助字義的替貼,無論會意別解,無論以面扣底還是以底釋面,均須意義確切。

簡介

燈謎扣合,在很大程度上藉助字義的替貼,無論會意別解,無論以面扣底還是以底釋面,均須意義確切。如果面底對釋時字詞的意義出現偏差,人們不能因面尋底,或引人誤入歧途,這謎的可猜性就成問題;當它揭曉之後,因解釋不通,難以自圓其說,這謎又沒有可賞性。不可賞、不可猜的謎作,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說“扣義不確”也是謎病較為嚴重的,而且也是常見的一個。
l扣義不確、
l扣義不確、

前人制謎,講究底面“銖兩悉稱”,以為惟有如此“方不負猜者苦心”。我們多次提到,中國燈謎的創作是有賴於漢字一字多義、多音、多部等特點而進行的創作,所以要求謎作者必須精熟你所要製作的底材與題面所使用的全部字和詞的意義,在這些字和詞的意義許可範圍內去施展會意、別解等手段,你的謎作才可能是成功的謎作。漳州胡鄭輝先生認為:“燈謎是一門學問,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介乎詞源學、語義學、訓詁學間的一門邊緣科學。”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字義在燈謎扣合中的重要性,這是“燈謎三性”——知識性、趣味性、民眾性中任何一性都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請問,一條謎如果字義扣合不確,談得上“知識性”嗎?扣義錯誤的謎,那只能誤人子弟,引人反感,賞謎的“趣味性”失去它的附麗,因之也就失去了民眾,因此可以說“扣義不確”的燈謎是失敗的燈謎。
前人論謎,講究渾成,指謫支離,指謫空泛,指謫隱晦,還特別指謫死抱訓詁,板板相扣,但絕少提到“扣義不確”的問題。是不是古的謎人書讀得多,精通字學,不以字詞的意義為難題。而現在的謎作,“扣義不確”卻是隨處可見,雖名家也難盡免,這是否又是因現代學科複雜,人們讀書(對於字學)不如古人專精所導致的呢?“隱語之用,被於紀傳,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達曉惑,”(《文心雕龍》語)古人制謎,大多是自以為在“做學問”,和現在大多數的人的純娛樂觀念有所不同,倒是很明顯的事。不過“扣義不切”給謎作帶來的壞影吃,是不因時代而異的,這個毛病是要引起重視的,上海蘇納戈先生提倡的“形扣從寬,義扣從嚴”的制謎口號,儘管“形扣從寬”的限度因人而別,尚須探討,而這個“義扣從嚴”應該是個無討論餘地的法則:

舉例

例1 賣炭得錢何所營(猜《千字文》) 乃服衣裳
評釋:《千字文》“乃服衣裳”這一句,是寫上古的人,由裸體到披樹葉獸皮,進而織布穿衣,“乃”是轉折詞,“於是”的意思,“服”是名詞,指衣物,這裡作動詞使用,是“穿著”的意思,整句翻成現在的說法是“於是就穿上了衫褲”。謎面出自《賣炭翁》,其下句是“身上衣裳口中食”,上句問,下句答,所以謎底的“乃”字有回答的語氣,“乃服衣裳”如按原義來答覆謎面的設問,就少了“口中食”這一方面,於是“服”字必須離開原義作“食”來用,以使答案完滿,這謎本來在呼應上很得體,但問題就出現在“服”的字義上,“服”除專指衣物外(還有其它與本謎謎解無關的字義)確實也用於“食”,但那是專指“服藥”時才用的,食藥當然是人們百食之一,但把人們的“口中食”統統說成食藥,在同義上難免以偏概全之弊,在扣合上也犯了屬性倒置的毛病,之所以得上這病,無疑是對“服”的字義了解不透所致。筆者曾以“酌貪泉而覺爽”射“口服心服”,雖可勉強釋作那“貪泉”是吳隱之戒貪致廉的一劑藥飲,所以服了心裡舒服,但過後總覺牽強,也就不敢隨便亂“服”了。以“食”扣“服”在謎作中是很常見的,雖有人指出其非,但大家還是像吃公費醫療一樣,照“服”無誤,例子可舉出一大堆,如:
飢餐(猜衣著名) 太空服
吃不了兜著走(猜小商品) 服裝袋
民以食為天(猜商業用語) 服務至上
絕食以示抗議(猜法律名詞) 不服抗訴
如果制謎者重視字義,肯翻詞典,願動腦筋,不人云亦云,就一定不會亂“服”這藥,鬧出毛病來的。
例2 不識一丁(猜五言唐句)焉知二十載
評釋:《新唐書·張霸傳》:“今天下無事,而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據說“丁”是從“個”形近傳誤而來的,後來因這個出處,稱不識字者為“不識一丁”,制謎的是抓住“丁”字的別義,在面上布疑兵來扣合謎底的,“不識”扣“焉知”,“不識不知”是常用並舉的,轉面入底無閡可擊,但說“丁”就是“二十載”,就不確切了。“丁”離開成語“個”的本義,古代用來稱成年人,是男女通用的。丁男、丁女是常見詞,至於人到了多少歲就算成丁呢?這是因時而異的,隋朝開寶三年,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到了唐代天寶三年,改成二十三以上成丁。到後來男女成年人在人口統計上作了分別,男稱丁,女稱口,女子於二十歲,行及笄之禮而成人。清末民初,對“丁”的限制就更為無據了,派壯丁,不是連十五六歲的也抓走了嗎?所以說,謎以“丁”扣實“二十載”是引義不確。
例3 八十萬禁軍誰掌管(猜成語 捲簾格) 首當其衝
評釋:這也是個策問體謎,謎底經謎格調整,以“沖其當首”來答面,回答是響亮堅決的。但謎面那問,實在問得有些問題,沒有提供具體年期背景,要認真的回答,就只能學說機鋒話——“當時的掌管者掌管的”。然而觀他的面底對釋,又好似出自《水滸傳》,“教頭”這職業也確實是宋代所專有,謎底的“沖”會因此而想到當過“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這么一來,那問題本可不成問題了,可是熟悉歷史的人卻會發覺,這謎扣合在意義上有問題,問題就出在“教頭”頭上。“教頭”是宋代軍隊中教練武藝的人員,分教頭和都教頭,單稱教頭者地位很低,都教頭也略等於中下級軍官而已。看一下歷史記載:神宗元豐三十年,開封府集教大保長八百三十五人,每十人置一教頭,凡設禁軍教頭二百七十名,都教頭三十名。可知教頭是只管教十左右人的武藝的教師,還不是領兵的,就算是領兵的,不外是個小班長而已!熟讀小說的人更會發覺,林沖所當的只是“八十萬禁軍(的)教頭”中的一名,怎能說他是整個八十萬禁軍的掌管人呢?作謎雖不是寫歷史,不必太認真,但相信作者擬謎之時,如了解一下“教頭”的詞義,就不會出這么個大差錯了。
例4 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猜郵政名詞) 雙掛號
評釋:近些時,制謎者好似特別喜歡哭泣的題材,不哭則已,一哭起來必要啕號。上面就是“號”謎之一例。謎面不難理解,是說有這么兩個人,因某事悽愴,相對默默垂淚。謎底的“雙”,算是指實題意,而“號”也是針對“淚”而發的。大家知道,淚水大“多是哭出來的,所謂淚千行,是極言哭泣者之悲切,而這淚是掛在臉上往下垂流的,謎底說“掛號”就很不妥,一者,臉上掛的應該是淚,不會是“號”,“號”是哭聲,聲是掛不起來的。其二,“號”只是哭泣時或者發出的聲響,面上既然說是“相對無言”應屬無聲的啜泣,怎么會“號”起來呢?再說,“號”字之義是“大聲哭”,曹植《王仲宣誄》:“翩翩孤嗣,號慟崩推”那“號”聲之大,會像孟姜女的哭夫,直把長城轟毀的。有說相聲的論哭,說低聲有淚的叫“泣”,無聲有淚的叫“泫”,有聲有淚的叫“哭”,有聲無淚的叫“號”……。相聲打諢實亦是有字學依據的。制謎以哭泣掛麵,謎底以“號”應題,是概念的倒置,何況面上已說“無言”,更不該以“號”應之。說制謎的特別喜歡“哭泣”的謎材,是因為這類謎大多。
諸如:
讀罷淚沾襟(猜交通工具) 觀光號
飲泣吞聲(猜軍事名詞) 暗號
執手相看淚眼(猜劇場用詞) 對號
思之太息空垂淚(猜標點) 感嘆號
臨表涕泣(出版名詞) 書號
歧路共沾巾(商業名詞) 分號
這些都是將無聲的或低聲的哭泣的謎題,一概用啕嚎大哭來做底,對“號”的字義認識敷淺,所以入謎時“扣義”難免不確。
例5 海峽兩岸共嬋娟(猜作家連作品) 瓊瑤 在水一方
評釋:隨著陸台交流的進展,以海峽為題的謎也隨之而多。這個謎的謎面,是描述兩岸對月互思的情景,“蟬娟”指月,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能是謎面立意所據,既然是“共嬋娟”,謎底的“在水一方”不必說作月亮偏照,可視為任何一方都有月光。但用“瓊瑤”來指實“嬋娟”,詞義上就有偏差,同是蘇軾《水調歌頭》寫到月亮時,就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說法,他是從月的皎潔晶瑩,想到傳說中月宮的玉石造成的宮闕,在詞里“瓊樓玉宇”是用來代稱“嬋娟”的,然而“瓊瑤”卻只是美玉的雅稱,詩文借代也限於用來比喻雪的潔白透澈,如張打油的“六出紛紛降九霄,街前街後盡瓊瑤”,“瓊瑤”有時亦可比喻人家詩文之美,如劉禹錫的“書信來天外,瓊瑤滿匣中。”“瓊瑤”卻是不用來代稱或比喻月的,所以也就文義不合,無法與“嬋娟”對扣了。
例6 貨幣自述(猜文體) 文言文
評釋:曾有以黃庭堅“管城子無肉食相,孔方兄有絕交書。”(猜魯迅雜文目)“文人無文”,謎底是從“號稱文人的肚子原來無文化”的原意,變意作“弄文墨的人天生就沒錢”來串解題意的。謎面的“管城子”是筆的代稱,因毛筆用竹作管,這一句是說“文人無緣封侯”(飛而食肉,乃封侯之相)難望富貴;下句的“孔方兄”則是錢的代號,因錢的中間有一方孔。謎底用的是同字異義的手法,第一文,就作弄筆墨的文人,用本義;第二個文,看成“錢”,因為舊時銅錢一面鑄文字,故稱一枚錢為一文。面底對扣,“孔方兄”既與弄筆墨的人絕交,那么“文人”就“無文”了!“錢”與“文”互扣,成了制謎慣例且已落套,像“文物”射“錢這東西”,是很多人都做得出來的,然而這個扣法每況愈下,“文”不單用來扣“錢”,而且被用來與一切和錢財有關的東西對扣,近義的扣之以“金”、“銀”;遠義的扣以“財產”,“資金”。本例則以“貨幣”來扣“文”,扣義是遠之又遠了,古今貨幣形制名稱,何只千百,“貨幣”何以單單是“一面鑄文字”中有方孔的“一文不值”的“文”呢?作者對“文”有多少了解,製成謎不是很昭然嗎?這類“文”虎,例子實在大多,舉不勝舉,所以不舉也罷。有人對此屬謎開玩笑,說“文人之無文而又愛文,於此可見”語雖挪揄,但對“扣義不確”之病,不無針砭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