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該產品時所產生的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動態的碳排放量,則是指每單位貨品累積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同一產品的各個批次之間會有不同的動態碳排放量。

簡介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

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該產品時所產生的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動態的碳排放量,則是指每單位貨品累積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同一產品的各個批次之間會有不同的動態碳排放量。比如一家超市貨架上的某隻箱子來自某一特定的裝瓶廠,而其旁邊的另一隻箱子則來自數百公里以外的工廠,並且這兩隻箱子是通過不通過的物流公司運輸的,那么它們的碳排放量就具有很大的不同。

家庭碳排放如何計算:

每家每戶在生活中都要排放“碳”,你知道每天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嗎?

家庭用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耗電度數乘以0.785。也就是說,你用了100度電,等於排放了大約78.5千克二氧化碳。

對策

“低碳生活”正在悄然興起:少開私家車、堅持爬樓、不用電腦時選擇關機……人們可以用各種辦法減少碳排放。
低碳,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節水、節電、節油、節氣,是我們倡導的低碳生活方式。
出行時,如果開小轎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油耗數乘以2.7。
家用天然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天然氣使用度數乘以0.19。
家用自來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自來水使用度數乘以0.91。
家庭用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於耗電度數乘以0.785。也就是說,你用了100度電,等於排放了大約78.5千克二氧化碳。
生活中,我們一方面要鼓勵採取低碳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一定碳抵消措施,來達到平衡。種樹就是“碳中和”的一種方式,需種植的樹木數(棵)等於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除以18.3。

低碳時代換種活法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的專家提出了“低碳生活”的建議:
衣,隨季節更替,穿著適宜的應季服裝可以減少空調的使用。選擇環保面料並減少洗滌、選擇手洗、減少服裝的購買。
食,購買本地、季節性食品,減少食物加工過程,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少油少鹽少加工的烹飪方法,健康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地球。
住,居住面積不必求大,理智選擇適合戶型。因為住房面積減少可以降低水電的用量,這在無形之中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行,選擇合適的汽車車型,多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汽車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應儘量選擇低油耗、更環保的汽車。
用,洗菜水洗澡水循環利用、每間房只裝節能燈、不吃口香糖、使用時尚的環保袋、雙面列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儘量購買包裝簡單的產品,既減少生產中消耗的能量,也減少了垃圾。
低碳生活小竅門:

使用洗衣機時,同樣長的洗滌周期,“柔化”模式比“標準”模式葉輪換向次數多,電機啟動電流是額定電流的5至7倍,“標準洗”更省電;
如果每個汽車司機都注意給輪胎及時適當充氣,車輛能效就能提高6%,每輛車每年就可以減少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微波爐加工食品時,最好在食品上加層無毒塑膠膜或蓋上蓋子,這樣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發,食品味道好又省電。

扭曲的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到底應該算到誰的頭上?

2009年9月14日,中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韓文秀局長在德國駐華大使館舉辦的關於綠色經濟的一個討論會上,對歐美等國的碳排放量歸屬計算標準提出異議,他還呼籲在“國內排放值”和“國民排放值”之間做出一個區分。
韓文秀指出,目前算在中國名下的很多碳排放量其實來自在中國設廠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在中國生產,造成了污染,同時把很多產品銷往國際市場,並賺取利潤。由它們造成的排放量完全由中國承擔是不合適的。

不過,韓文秀在會場並沒有明確回答本報記者提出的如何界定“碳(排放量)所有權”歸屬的問題。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克勞斯·齊默曼教授就此問題回應道,碳排放量的分配權是最棘手的問題。“中國固然可以把問題本身國際化”,他說,但是就像世界各國在資源分配上始終是不均衡的一樣,如何在綜合考量歷史維度、所有權維度後,界定各國合理碳排放量是一個無法由經濟學家解決的政治問題。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副所長奧特馬·埃登霍夫爾教授則用一則“綠洲故事”的寓言展示了他對已開發國家歷史排放責任的看法。“在沙漠兩個綠洲之間行進著十名旅行者,其中的兩人在達到下一個綠洲前就喝掉了團隊一半的飲用水。”他笑道,“這時候主要的不是追究被用掉的一半水的分配權,而是剩下那一半的分配權。”埃登霍夫爾教授是倫敦G20峰會報告《實現全球綠色復甦——G20即時行動建議》的撰寫者。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不少國家政府把經濟復甦和節能減排看做一對非此即彼的矛盾。為此,埃登霍夫爾建議,中國、歐洲、美國、印度等溫室碳排放大國致力於發展全球碳交易市場,通過徵收“碳稅”,發放碳排放權交易許可證等辦法,在節能減排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

埃登霍夫爾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現在可再生能源在市場上確實缺乏競爭力”,但政府不應就此對可再生能源產業進行補貼,而應注意培養它們的市場競爭力。他表示,只要各國增強中期技術研發投入,改革產業結構,整合環保技術,世界經濟在未來10年內就可以因綠色經濟的發展增長一到兩個百分點。
埃登霍夫爾的“碳稅”構想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國會此前提出的“碳關稅”議案。2009年6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邊界調節稅”法案,計畫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即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徵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該議案的實質就是在環保名義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削弱競爭對手。

韓文秀局長明確表示,中方對“碳稅”和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微妙聯繫非常擔心。

建立中國碳核算系統

碳排放量研究階段 建立中國碳核算系統

自1990年代以來,人們對確定和量化溫室氣體排放的興趣越來越大,以了解其對全球大氣的影響,並開始更好地了解不同溫室氣體的來源及影響。當前的排放是通過諸多方法確定的,包括巨觀模型、直接測量、計算和估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增加,對每一種方法的準確性、價值和適用性的了解也在增加。
根據荷蘭環境評估局提供的資料,中國如今是頭號碳排放國。中國自然是建立溫室氣體測量與報告基礎設施的下一個中心。顯然,中國將大大得益於轉變為資源節約型以及能源基本自給自足的經濟體。成為環境友好技術及政策方面的領跑者,中國必將大有好處。這一現實在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節能目標中得到了反映,如果得以貫徹執行,定將成為世界最積極環境政策的一部分。
然而,為了實現那些目標,中國需要建立一套量化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此系統必須以增長為導向、透明、精確可靠、符合國際標準,並伴之以第三方認證系統。一個碳與能效線上註冊系統,將為中國實現其自身能效目標的努力提供支持,促進中美在氣候變化方面的雙邊合作,支持中國參與減少碳排放的國際協定。假如中國能在未來的5至10年裡實現其目標,那么註冊系統必須立即上線。但是,關於如何實施這一工具、由誰來管理以及採用一套什麼樣的方法,問題依然存在。
如何最佳測量排放,也許取決於提出這一問題的理由。例如,各國政府可能基於經濟方面的假設來制定國家氣候變化政策,使用自上而下的評估。地區貿易機製取決於較小地域內特定減排項目有關的彼此無關聯的排放活動的精確計算和測量。管理部門希望有評估同類設施績效的參照數據:例如,比較兩家工廠,以了解減排效果。各公司為了成為良好的企業公民,可能想了解來自其所有經營活動的碳足跡,包括任何的相關責任及風險。
在中國建立這種網上自願報告系統,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在過去12年裡,越來越多的全球大公司,為了了解它們自身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額,將溫室氣體核算納入其標準商業實踐。而且,它們期望供應商、競爭對手和客戶也這樣做。在中國,這方面的努力才剛剛出現,為依靠現有的經驗並開始進行強有力的嚴格核算提供了機遇。最佳的做法是,採用氣候註冊組織和加州氣候行動註冊專案在加州發展的模式,兩者共有500個會員,其中包括美國一些最大的排放企業。
這一模式建立在《溫室氣體協定:企業核算和報告準則》(通稱為“GHG協定”)的基礎之上,該協定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制定。GHG協定提供了中立的、高水平的核算標準,被公認為是確定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的國際最佳實踐。不同於跟蹤某一單位或設施的排放的傳統污染控制方法,GHG協定仿效財務核算標準,並根據一家企業所擁有的不同排放源或設施,認定其排放責任。鑒於溫室氣體的全球性,這種方法認為,每家企業的足跡可能來自於該企業可直接或間接控制的諸多活動,包括移動排放源和電力使用,以及發電和重工業生產等活動。
GHG協定建立了一套溫室氣體核算語言,包括劃定企業(“實體”)的報告範圍和定義報告的內容,其依據是實體的經營控制、財務控制、排放源或每一排放源的股權情況。也許最為重要的是,GHG協定出於核算目的定義了不同的的範圍。當考慮一家實體的碳足跡時,可能存在:
範圍1–直接排放:在實體控制範圍之內的排放,來源於靜止燃燒、移動燃燒、化學或生產過程,或逸出源(非故意釋放)。
範圍2–間接排放:實體控制之下的耗電量所產生的排放,但發電不是:電力、蒸汽、加熱及製冷方面的購買行為。
範圍3–其他間接排放:涉及使用生產的產品、員工通勤、差旅等等所產生的排放。
通過把排放劃分為不同的範圍,一個組織機構就能逐步形成自身的全部碳足跡。範圍2中終端用戶耗電量帶來的每一點排放,也許還被算作發電廠的範圍1排放。把排放分成不同的範圍,有助於確保不會大範圍重複計算排放量。
除了可靠的方法學之外,註冊系統必須具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應該有一個讓企業披露其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強有力的刺激措施,這些數據信息通常沒有確定或公開。註冊溫室氣體對企業有利有諸多的理由。首先,通過向註冊系統報告,在中國的企業就能夠提升和宣傳其綠色形象。其次,在增加透明度和執行能源使用內部監測系統的同時,有一些公司能夠減少能源成本,並在減少碳排放方面領先一步。
商務社會責任國際協會指出,工商業界對加入註冊系統的很多擔憂是毫無根據的。例如,擔心獲得準確數據方面的管理成本的企業通常發現,跟蹤數據的效益要大於成本。擔心不必要地披露其經營信息或相關信息會成為不利因素的企業發現,對於信息披露的擔憂往往被誇大了:信息披露讓股東對公司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並認為投資風險減小。最後,對那些擔心這類數據公開將觸犯隱私並為其他要求打開閘門的企業,反而發現與股東合作提供了將來設定有利條件的機會。
總之,在中國建立一個通過可測量、一致和可驗證的方式量化碳排放的註冊系統,是朝著更大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邁出的必要的堅實的第一步,也是氣候變化雙邊和多邊合作的重要前提條件。註冊系統將使中國擺脫全球最大污染國的負面形象,走向一個負責的、資源節約型的、能源自給自足的國家,成為綠色技術的領跑者。這一發展必定會使中國受益良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