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葇

石香葇

石香葇,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乾燥全草,全體被毛,長約20~30厘米。用於祛暑,活血,理氣,化濕。治夏月感冒,中暑嘔惡,腹痛泄瀉,跌打瘀痛,濕疹,癤腫。

基本信息

石香葇

正文

石香葇
(《四聲本草》)

異名

石蘇(《開寶本草》),蚊子草(《廣西野生資源植物》),石艾,獨行千里(《陸川本草》),青香薷(《中藥志》),五香草(《杭州藥植志》),細葉香薷(《湖南藥物志》),小香薷(《貴州植藥調查》),廣香薷、小葉香薷(《中藥材品種論述》),野香薷細葉七星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香薷、痧藥草、山茵陳、土荊芥、野紫蘇、香薺、野荊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十香草(《廣西中草藥》),薺苧(《江西草藥》)。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態

石香薷(《綱目》),又名:華薺苧。
一年生草本,高15~45厘米。莖直立,方形,綠褐色或略帶淡紅色,被逆生長柔毛,多分枝。葉對生,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厘米,寬2~4毫米,先端突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均密被白色細柔毛,並密布腺點。花輪生,海輪著生2朵,由數輪聚成頭狀或總狀,通常頂生;每花具苞片1枚,苞片卵圓形,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圓形,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筒狀,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被短柔毛,邊緣密生緣毛;花冠2唇形,淡紫色,上唇較短,先端凹缺,下唇3裂,兩面裂片小而全緣,中間裂片大而具疏鋸齒,花冠內外均光滑,僅於下唇中裂片內側簇生長柔毛;雄蕊2,退敵廴?,花絲極短,著生於花冠簡內;子房2深裂,花柱自子房基部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4,圓形,藏於宿存花萼內。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於荒地、路邊、田邊,山坡草叢中。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

夏季採收地上部分,除去根部,曬乾。

藥材

乾燥全草,全體被毛,長約20~30厘米。莖細,上部方柱形,稍呈波狀彎曲,有分枝;基部紫紅色,上部灰綠色,節明顯,節間長約3厘米;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葉對生,披針形,灰綠色至綠色,皺縮,易破碎,多無花序。氣香,味辛涼而微有灼感。以苗矮,色青綠、葉多,枝嫩者為佳。
主產湖南、湖北。此外,廣西等地亦產。
本品在湖南、湖北、廣西等地作香薷使用,參見"香薷"條。

化學成分

含揮髮油約0.7%,香荊芥酚65%、香荊芥酚乙酸酯6%,尚有對-聚傘花素、α-側柏烯、芳樟醇、龍腦、α-石竹烯等。

藥理作用

揮髮油,性質穩定,有芳香氣味。試管內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β-鏈球菌、腦膜炎球菌、卡他球菌、枯草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弗氏痢疾桿菌等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不僅可以抑菌,且有殺菌作用;其殺菌力大大超過石炭酸及大葉桉的揮髮油等;血清對其作用無明顯影響。香薷油在試管中對A型腦膜炎雙球菌抗菌作用很強。0.1%揮髮油混懸液噴喉,能在3天內控制流感。體外試驗(雞胚接種)對流感病毒具有一定滅活能力,滅活濃度在1:1000~1:2000之間;其水提取物的滅活濃度在1:200~1:400之間。香薷油50毫克皮下注射於幼兔,可出現某些毒性反應。

性味

辛苦,溫。
①《開寶本蕈》:"味辛香,溫,無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微溫,味辛。"

功用主治

祛暑,活血,理氣,化濕。治夏月感冒,中暑嘔惡,腹痛泄瀉,跌打瘀痛,濕疹,癤腫。
①《開寶本草》:"主調中溫胃,止霍亂吐瀉,心腹脹滿,臍腹痛,腸鳴。"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解蛇毒,散瘀定痛,化濁解暑。治毒蛇咬傷,跌打瘀痛,中暑發熱,皮膚濕疹瘙癢,多發性癤腫。"
③《江西草藥》:"祛暑理氣。治小兒夏季熱初期,中暑作嘔。"
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暑行氣,解表,止痛。治中暑,感冒,胃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研末。外用:煎洗、搗爛或研末調敷。

選方

①防治感冒;薺苧、薄荷、陳皮各二錢,金銀花莖葉四錢,蔥白三個,煎水當茶飲。
②治中暑腹痛:薺苧一兩,水煎服,紅糖為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