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啟靈橋

石阡啟靈橋

至中拱為10.5米,利於主流排泄,拱頂懸“斬龍劍”一把,意在鎮懾蛟龍,免致泛濫雨水。 同治元年(1962),洪水泛濫,河水沖毀西岸三孔,遂加強木以渡,維持了15年。 解放後,經省交通部門勘定,該橋屬全省大型橋樑之一,註冊定名“石阡大橋”。

石阡啟靈橋又名“石阡大橋”,位於位於貴州省石阡縣城西北龍底江上,東抵湯山鎮平橋街北端,西抵臨江樓南側,古設木橋於此,名“河下橋”。明萬曆十年(1582),知府袁亮創修石墩,架木為梁,取名“啟靈橋”,但遇洪峰驟發,仍有沖毀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7),知府時廷靄倡議募捐建石拱橋,經7年而竣工,共11拱,全長140米。中拱建高亭,翼鱗凌空,若長虹臥波,飛龍飲水,景觀極美。橋墩呈分水尖狀,可減少洪水衝力。兩端拱高7米餘,相向遞增高度。至中拱為10.5米,利於主流排泄,拱頂懸“斬龍劍”一把,意在鎮懾蛟龍,免致泛濫雨水。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治元年(1962),洪水泛濫,河水沖毀西岸三孔,遂加強木以渡,維持了15年。光緒四年(1878),郡守陳柱安、增生夏純花倡議募捐復修,得以修繕。民國前期,橋上亭圮。解放後,經省交通部門勘定,該橋屬全省大型橋樑之一,註冊定名“石阡大橋”。自60年代起,縣人民政府對橋塘墩、石欄進行加固,並改兩端石阡級處為木杵橋樑,後又改為混凝土板橋,至此全橋增為13跨,全長169米,高8米,橋面寬5米,安全載重10噸,為縣城至貴陽、思南必經之公路橋。1981年11月1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石阡大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