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據傳:唐代(618-907),王姓遷至石河(今稱龍泉河)西岸立村,稱石河頭。頭,用於村名,含臨近之意,石河頭,村臨近石河,故名。到現在已有王、柳、周、李等20多個姓氏,全為漢族。
經濟發展
2003年人均收入6103元,村經濟總收入1.56億元,社會固定資產總額3000萬元。1978年在即墨鎮經濟發展中,排榜第6名,1998年獲潮海辦事處“先進黨支部”、“先進村莊”稱號,同年榮獲即墨市“文明村莊”、“衛生村莊”稱號。1999年榮獲潮海辦事處“先進村莊”、“三級強村”稱號。1999-200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辦事處“外引工作先進村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莊”、青島市“計畫生育先進村莊”。2003年被評為即墨市“計畫生育星級服務村”。
1949年該村有耕地300畝,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耕地增加到500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地瓜,畝產100公斤,畜牧收入全年1萬元。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大興農田水利建設,1956—1957年社裡共打井8眼,龍泉河攔水大壩竣工,蓄水量18000立方米。水澆面積360畝,旱、澇保豐收,畝產達到400公斤。1958成立了營上人民公社,實行一平二調政策,土地歸公社所有。1960年,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受到重大損失。1961年向村供電,澆地、脫粒、磨麵、照明電氣化。1962年由生產大隊為核算單位改為生產小隊為核算單位,共分為4個生產小隊。先後購買40拖拉機1台,20拖拉機2台、195拖拉機4台,農業運輸機械化。還購買脫粒機4台,抽水機5台,汽油機2台,機動噴霧器2台,電動機多台。
1966年,市政府在本村試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由市農業局現場指導,即墨京劇團、柳腔劇團100餘人,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下,把藍氏墓群整成豐產方。1978年糧食畝產600公斤,經濟收入20萬元,每工分價值0?13元。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因該村地處城區,被市徵用土地200畝,隨著村辦工廠、修路等占地面積的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2000年共有土地190畝,村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
1962年建立第一個集體企業——石河頭磚瓦廠,占地3600平方米,職工16人,人工操作生產能力小,效益低,為了擴大生產,購買簡易制磚機1台,壓瓦機1台,建瓦亭500平方米,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年收入僅萬元,後因燃料短缺,管理不善於1966年轉產,建起鑄造廠,用“豬咀爐”化鐵,對外鑄造加工,不斷擴大生產,1970年擴建廠房800平方米,使用“沖天爐”冶煉加工,從業人員40餘人,年收入10萬元。
1973年成立城關木工機械廠,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從業人員30餘人,生產平面電刨,打鉚機、二八帶鋸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收入達12萬元。1979年,建立50帶鋸廠、汽車修配廠。改革開放後,村兩委為了發展經濟,在村後建工業園,占地30畝,引進汽修廠、印刷廠、木器廠、爐具廠、襯布廠、銅材廠、製衣廠、塑膠廠、被服廠、中外合資箱包廠、青島華聯鎖廠、即墨雙工機械廠12家企業。職工600餘人,上交村租金60萬元以上。至2000年村集體企業改制結束。
1972年辦起綜合商店,經營食品及生活用品,主要服務村民,發展極為緩慢。1985年後,第三產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全村從業人員達150戶300餘人,做服裝生意的42戶73人。經營小百貨30戶48人,餐飲業7戶15人,加工業16戶25人,運輸業8戶10人,養殖業1戶2人,平均每戶收入在1?2萬元以上。
1992年村委投資25萬元,在村北占地960平方米建門頭房31間,同年在大同步行街占地560平方米,投資140萬元建三層樓7處。吸引各地40餘家客商到此設點經商,主要從事五金、電器、食品、小百貨、水暖、飯店等行業,年上交村集體12萬元。
社會事業
1968年村投資1萬元,創辦醫療保健站,專業醫務人員2人,為村民保健就醫提供方便,在防疫除四害、搞好環境衛生工作中,居鎮領先地位,村民小傷小病不出村,不收費,大病不誤診,外診住院治療費,實行村報銷50%藥費,受到主管部門和村民好評。
改革開放後,村居民人口和工業區流動人口增多,經市衛生局批准,村設立2處村級衛生室,負責轄區居民的衛生保健,方便了村民。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村民人均占有糧食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的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超千斤,人均糧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2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2001年人均收入4000元,戶均存款1萬元。住房條件逐步改善,1949年前村民住房是土牆草披結構,人均居住面積8平方米。到1978年村民住房為磚混結構,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2001年村民住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60戶村民住進二層獨院樓房,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全村有機動車輛54輛,機車110輛,彩色電視機290台,冰櫃256台,洗衣機221台,空調34台,電腦20台,程控電話260部普及率90%以上。
20世紀70年代後,開始村莊統一規劃東西大街5條,南北大街2條,隨著村經濟實力的增強,1993-2003年對本村7條大街全部硬化,總面積12000平方米,修污水溝1000米,總投資500萬元,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及水通、電通、路通、迅通,達到了四化四通,加快了村莊城市化建設。
1978年投資40萬元,建設三層辦公大樓,改善了辦公條件。2001年投資960萬元建成二層樓區新村占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
社會福利
自1995年開始,每年村出資10萬元交納“三提五統”費。2001年起為65歲的老人每月每人補貼生活費30元。2000年起為農業戶口的村民每年每人發放生活費2000元,總額20萬元,對特困戶、殘疾人每年進行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