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壩鄉

茶壩鄉

茶壩鄉地處青川縣東南,與騎馬鄉、觀音店鄉、瓦礫鄉、大院回族鄉、樓子鄉毗鄰,與廣元市中區白朝鄉接壤,茶壩鄉幅員面積130.3平方公里,人口6548人,轄11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距青川縣城43公里。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

茶壩鄉茶壩鄉

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努力打破影響茶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提出了“架電、修路、調結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依託優勢調結構,切實使老百姓增收,緊緊圍繞“穩耳菇、攻天麻、上竹蓀、強畜牧”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堅定踏實地走出了一條產業結構調整之路,通過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培植出了一大批天麻大戶,耳菇大戶、養殖大戶,初步形成了天麻、木耳、香菇、生豬、竹蓀、山野菜等產業。2002年天麻下種2.7萬公斤,面積2.6萬平方米,產量將達17萬公斤,產值將達370萬元。在穩定發展天麻產業的同時,引進業主租賃荒山6000畝實行林業綜合開發,其中退耕還林3200畝,2萬平方米天麻有性栽培,40萬袋袋料花菇生產,為把茶壩建設成林業大鄉、山珍之鄉、天麻基地地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茶壩鄉老百姓收入以每年200元的速度增長。

基礎建設

茶壩鄉茶壩鄉
鄉黨委、政府狠抓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全鄉老百姓投勞10000餘個對黃茶公路茶壩段進行了全面改造,村級公路建設逐年展開,全鄉境內有6個村通公路,總里程達20公里,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大大方便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農網改造項目順利實施,全鄉實現戶戶通電;解決了茶壩場鎮和部分村社的人畜飲水;修建了山平塘,維修了渠堰,對部分中低產田土進行了改造。

業績成就

茶壩鄉教學樓
治窮先治愚。鄉黨委政府實施了科教興鄉戰略。堅持以人為本,抓住“普九”機遇,加大了硬體設施投入力度,改善了中國小辦學條件,國小修起了全縣一流的教學樓,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連年上升。

茶壩鄉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2001年被縣委評為“六好先進鄉鎮黨委”,計畫生育被縣人民政府評為“二等獎”。

災後重建

茶壩鄉茶壩鄉
青川縣茶壩鄉為加快永久性住房建設步伐,確保按質按量完成建設任務,村村都組建起重建工程隊。

在重建中,茶壩鄉黨委根據本鄉實際情況,提出在每個村成立恢復重建工程隊。工程隊的隊員由本村的木匠、泥水匠等手藝人組成,鄉黨委將工程隊員分批送出去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後持證上崗。並將黨小組建在工程隊,每個工程隊至少有3名以上的黨員,使工程隊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村“兩委”可以有效指導和組織工程隊有序恢復重建。已有9支恢復重建工程隊正忙碌在各家各戶恢復重建的工地為老百姓下地基、備料。據統計,2008年6月底已經完成4戶永久性住房建設,7月底已經完成11戶永久性住房建設的主體工程, 8月底將有270戶永久性住房基本完工。

特色農產

茶壩鄉竹蓀
竹蓀又名竹菌,又“菌中皇后”、“山珍之王”、“植物雞”美名馳名中外。唐代《西陽雜俎》中已有記載,最早只有帝王才能享用。含蛋白質高達32.8%。是一種珍貴的營養食品,也是一種優良的神經營養品,對治療高血莊、高膽固醇脂肪過多症有較好效果。進入國際市場,頗負盛名。

天麻屬蘭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生於半陰半陽潮濕的森林中,以塊莖入藥,是名貴的藥材之一。在《神農本草注》上列為上品。天麻為平肝熄風藥,具有祛風、降壓、補腦、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之功效。主治頭暈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闐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症。藥用遵醫囑。食用切塊片可與豬蹄、雞肉等物燉煮,尤與鴿子肉相燉更佳。天麻分野生、人工栽培兩種,野生天麻尤為名貴。

其它還產木耳、香菇山野菜

旅遊資源

茶壩鄉陰平古道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都,即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里。與《三國志》所記的七百里陰平道完全一致,因當時是以360步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華里約等於三國時的1.33里,正好相符。

毛寨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上游岷山山系米倉山和大巴山山脈之間,境內山巒疊障、溝壑縱橫;高大的山體,陡峻的地勢,讓人疑為落入凡間的天神所化。區內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最高點鷹嘴山海拔2344.3m,最低點漢道河海拔639m,垂直高差達1700多米,屬深切割中、高山地貌。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