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葉藎草

矛葉藎草

矛葉藎草(Gramineae)別名竹葉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具根莖,稈細而較強硬,高30~100厘米,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華中、西南和陝西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Family
牧草屬拉丁名:ArthraxonBeauv.
牧草屬英文名:Arthraxon

矛葉藎草矛葉藎草

天然牧草:矛葉藎草
牧草學名:Arthraxonlanceolatus(Roxb.)Hochst.
牧草英文名:LanceolateArthraxon
矛葉藎草Arthraxonlanceolatus(Roxb.)Hochst.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2)卷||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篦齒組Sect.TristichiS.L.ChenetY.X.Jin||矛葉藎草Arthraxonlanceolatus(Roxb.)Hochst.

地理分布

矛葉藎草矛葉藎草

矛葉藎草(別名竹葉草)在中國分布於華東華北華中西南陝西等地;東南亞、印度至非洲也有分布。分布於東非、印度、巴基斯坦至中國東部沿岸,從喜馬拉雅及中國北部至亞洲東南部以及馬來西亞與蘇丹

多生於山坡、曠野及溝邊陰濕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根莖,稈細而較強硬,高30~100厘米,多分枝,直立或於基部傾斜,下部節上可生出不定根和氣生根,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9厘米,寬3~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抱莖,邊緣常具疣基纖毛。總狀花序2個至數個,呈指狀排列;小穗成對生於各節,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6~7毫米,第一穎背部拱起,邊緣上生疣狀鉤毛,芒從第二外稃近基部伸出,膝曲;有柄小穗較短小,雄性,無芒。

多年生。稈較堅硬,直立或傾斜,高40-60厘米,常分枝,具多節;節著地易生根,節上無毛或生短毛。葉鞘短於節間,無毛或疏生疣基毛;葉舌膜質,長0.5-1毫米,被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7厘米,寬5-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抱莖,無毛或兩邊生短毛,乃至具疣基短毛,邊緣通常具疣基毛。總狀花序長2-7厘米,2至數枚呈指狀排列於枝頂,稀可單性;總狀花序軸節間長為小穗的1/3-2/3,密被白毛纖毛。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6-7毫米,質較硬,背腹壓扁;第一穎長約6毫米硬草質,先端尖,兩側呈龍骨狀,具2行篦齒狀疣基鉤毛,具不明顯7-9脈,脈上及脈間具小硬刺毛,尤以頂端為多;第二穎與第一穎等長,舟形,質地薄;第一外稃長圓形,長2-2.5毫米,透明膜質;第二外稃長3-4毫米,透明膜質,背面近基部處生一膝曲的芒;芒長12-14毫米,基部扭轉;雄蕊3,花葯黃色,長2.5-3毫米。有柄小穗披針形,長4.5-5.5毫米;第一穎草質,具6-7脈,先端尖,邊緣包著第二穎;第二穎質較薄,與第一穎等長,具3脈,邊緣近膜質而內折成脊;第一外稃與第二外稃均透明膜質,近等長,長約為小穗的3/5,無芒;雄蕊3,花葯長2-2.5毫米。染色體2n=16(Mehra&Kalia,1975),36(Mehra,1965;Tateoka,1965)。花果期7-10月。

生物特徵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借根莖繁殖。根莖粗2~3毫米,長5~37厘米,先端較大而柔弱,不尖銳,穿透土壤能力不很強,一般分布在土層3~10厘米處。土壤疏鬆,透氣性良好,可分布到20厘米。根莖可於距主莖不遠處穿出地表,形成地上植株。根莖每節的腋芽都可能萌發成新株,植株在生長良好條件下,節數多,在地下部分距地表3~5厘米部位和近地表的各節都能形成分櫱節。分櫱節長出的新植株一般有2~8個。不論母株或新株都能在株的各節再分枝。由於矛葉藎草除了一般根莖所具有的分櫱特性外,還具有地上分枝和多節的特性,在夏、秋生長茂盛時期,能形成繁茂的營養枝和大量的葉片,因此,產量高而且再生力強,產鮮草達12375公斤/公頃左右,折合乾草3750公斤/公頃,—年可收割5次。矛葉藎草喜濕潤和疏鬆透氣性良好的土壤,海拔高度一般在500~1700米左右。

飼用價值

嫩枝多,葉量大,喜吃。在四川地區,如雅安、樂山等地的農民,為了儲備冬草餵牛,常有打青乾草的習慣。矛葉藎草含蛋白質較多,纖維質較少,飼草品質好。鮮草平均含40.0%的乾物質。以全乾重為計算,平均含粗蛋白質6.20%、粗脂肪2.25%、粗纖維22.72%、無氮浸出物54.03%、粗灰分14.80%。

禾本科·藎草屬植物

藎草屬(Arthraxon Beauv.),禾本科,15種,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地區,中國有6種,分布極廣,其中藎草喜生於水邊或陰濕地上,枝葉可煮成黃色染料,併入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