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

《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是當代作家阿來的長篇紀實作品。這部作品以一個瞻對土司部落為載體,追述了該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國成立200餘年的命運變遷,重構了漢藏交匯之地的藏民艱難而又獨特的生存境域,並藉此傳達了阿來對於川屬藏族文化的現代反思。

作品簡介

《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是當代作家阿來的長篇紀實作品。這部作品以一個瞻對土司部落為載體,追述了該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國成立200餘年的命運變遷,重構了漢藏交匯之地的藏民艱難而又獨特的生存境域,並藉此傳達了阿來對於川屬藏族文化的現代反思。該作品共20多萬字,原刊於《人民文學》2013年第八期。2013年12月11日,在魯迅文學院舉行的2013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作家阿來的成績得到了肯定,他的《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獲得了此屆非虛構作品大獎。

內容簡介

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發兵征討一個只有縣級建制的彈丸之地;民國年間,此地的歸屬權在川藏雙方相互爭奪、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中搖擺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軍未經戰鬥將此地解放……
兩百多年來,清廷官兵、西部軍閥、國民黨軍隊、西藏地方軍隊乃至英國軍隊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這個地方,攪得風生水起——
這就是瞻對!
瞻對地處康巴,康巴人以強悍聞名,而瞻對在康巴人中更以強悍著稱。當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對就是一塊鐵疙瘩!
本書以瞻對200餘年的歷史為載體,將一個民風強悍、號稱鐵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鉤沉出來,講述了一段獨特而神秘的藏地傳奇。同時也展現了漢藏交匯之地的藏民獨特的生存境況,並藉此傳達了作者對川屬藏族文化的現代反思。

作者簡介

阿來,當代中年作家,藏族,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俗稱“四土”,即四個土司統轄之地。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階梯》,散文集《就這樣日益在豐盈》。《塵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於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審認為這部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輕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著名軍旅作家柳建偉更是肯定地說,阿來會以本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從1994年《塵埃落定》寫出至1998年出版其間,阿來由阿壩州一家雜誌轉輾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編輯到總編輯社長,《科幻世界》在阿來手裡由一本雜誌變為五六種,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誌。目前已經辭職,
2009年3月阿來當選為四川省作協主席
2009年6月阿來準備了半輩子,最看重的作品《格薩爾王》完稿。

作品簡析

瞻對一地,山高水寒,林深路長,時有刀光劍影,自然適於夾壩生存。很多時候,土司對於夾壩的滋擾無可奈何,甚至有的夾壩行為還是當地一些土司組織實施或縱容指使的結果。但凡夾壩出沒之地,生產力極度低下, 百姓要承受物稅與無償勞役,於是,在這些地方,夾壩就成為一種相沿已久的生產方式,或者說是對生產力不足的一種補充。有清一代,川屬藏區一直被夾壩四出的情形所困擾,朝廷和地方當局為此煞費苦心。阿來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和睿智,牢牢抓住了這個充滿弔詭色彩的辭彙,一方面藉助浩繁卷帙的歷史文獻,在細密的史料爬梳中,逐一呈現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權力部門對瞻對“劫盜”行為的討伐;另一方面,又通過田野走訪與神秘化的宗教思維,重構了瞻對土司一代代首領尤其是班滾、貢布郎加的傳奇人生,再現了他們的“遊俠”氣質。阿來以鮮活的筆墨還原了歷史,還原了瞻對部落的複雜與矛盾,從而統一了後來者從不同歷史視角對其所形成的對立性的片面評價。
有趣的是,在長達兩百餘年的歷史中,從清廷官兵、西部軍閥、國民黨軍隊,到西藏宗教軍隊乃至英國軍隊等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到這個彈丸之地,為這塊邊遠貧窮之地帶來現代文明,也攪得這裡風生水起。僅以清朝為例,歷史文獻表明,每一次對“夾壩”的圍剿不僅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具有合理性和正義性。為此,他們一次次調動八旗精兵遠赴川西,派遣欽差大臣,可謂絞盡腦汁且又費盡時力,但結果是,面對僅萬餘人的瞻對部落,每一次都不得其終。
雖然阿來沒有動用虛構的筆墨,再現一代代大清皇帝的尷尬和無奈,但是,清廷統治的無能和衰敗,卻已顯露無遺。一些頭腦清醒的官員,也並非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如鹿傳霖就提出“改土歸流”的構想,結果遭到去職;鳳全想繼續改革,又命喪理塘;趙爾豐胸懷“治邊六策”,與西藏張蔭棠、聯豫勵精圖治,“使得藏地一改上千年的沉悶,局面煥然一新”,然而又碰上辛亥革命,最終喪命于軍閥刀下。民國來了。雖有“五族共和”的口號和夢想,然而在川屬藏區,清朝留下的邊軍,民國後新編練的川軍,受英國支持的藏軍,以及一些被廢除的土司自行恢復的武裝,大寺院自行組織的武裝等等,再度使這裡戰事頻仍。直到1932年,劉文輝部擊敗藏軍,這片土地才漸趨平靜。1950年,解放軍第十八軍僅派出一個排,未經戰鬥就解放了整個瞻化(1916年更名為瞻化縣)。這個歷史上極其“生頑的鐵疙瘩終於完全熔化”,兩百多年的“夾壩”糾葛,從此漸漸消解。
一個民風雄強、號稱鐵疙瘩的部落,已經散落在記憶深處;一段漫長、複雜而坎坷的民族糾葛史,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作為川屬藏民的後代,阿來通過自己的反思和重審,再度重構了這段歷史。它是瞻對的精神秘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整箇中國人的精神秘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