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和保護氣體中軋制
正文
原子能、航空、航天和電子等現代工業的發展,要求研製放射性金屬(鈾、鈽)材料、高純度難熔金屬(鎢、鉬、鈮、鉭)及其合金,以及雙金屬材料等。這些金屬有強烈的高溫化學活性,熱軋時容易被氧化,使金屬表面受到污染,因此必須在真空或隋性保護氣體中進行軋制。從50年代起,人們開始尋求真空軋制或保護氣體軋制新工藝。1960年美國建成了一個用鋼板焊製成的 7×12.8×30m的氬氣保護加工車間,軋機是二輥式,軋輥尺寸為406×914mm(附圖)。

到1982年止,世界上這類軋機有21台,其中真空-保護氣體兩用軋機的最大輥徑為300mm,最高真空度為10-5托。這類軋機主要用於試驗研究和軋制核燃料,有的也用於軋制電子、儀表工業用的高純金屬,複合雙金屬以及用於粉末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