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真州復閘是由河口閘、通濟閘、羅泗閘、攔潮閘與澳河蓮花池、水關組成。河口閘遺址處目前有一五星級酒店配套工程正在施工。對於河口閘遺址的保護,專家認為,需要該配套工程向北面推移50米。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真州復閘
作者:沈括
出自: 《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淮南漕渠,築埭以畜水,不知始於何時。舊傳召伯埭謝公所為。按李翱《來南錄》,唐時猶是流水,不應謝公時已作此埭。天聖中,監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鑒始議為復閘節水,以省舟船過埭之勞。是時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張綸為發運使、副,表行之,始為真州閘。歲省冗卒五百人,雜費百二十五萬。運舟舊法,舟載米不過三百石。閘成,始為四百石。其後所載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餘囊,囊二石。自後北神、召伯、龍舟、茱萸諸埭,相次廢革,至今為利。予元豐中過真州,江亭後糞壤中見一臥石,乃胡武平為《水閘記》,略敘其事,而不甚詳具。
作品譯文
淮南的漕渠,修築埭來蓄水,不知道開始於什麼時候。舊時傳說召伯埭是謝安修築的。考查李翱《來南錄》,這裡在唐朝時還是暢通的流水,不應該在謝安時代就已經修築了這座埭。天聖中,監管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鑒才開始商議修建復閘節制水流,來節省行船過埭的勞力。當時,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張綸任正、副發運使,上表奏準以後,首建了真州閘。每年可省去多餘的河卒五百人、雜費一百二十五萬。船運舊法規定,一條船載米不得超過三百石。閘建成後,開始時可裝運四百石,以後載運數量逐漸增多,官船達到七百石,私船可裝米八百多袋,每袋是二石。自此之後,北神、召伯、龍舟、茱萸等埭,都相繼廢除,建為復閘,至今成為水運之利。我在元豐年間經過真州,在江亭後面的糞土中發現了一塊橫倒著的石碑,原來是胡武平所撰的《水閘記》碑文,大略地敘述了這件事,但是不很詳盡。
作品賞析
該筆記記載了北宋天聖年間真州運河廢埭建復閘的事。復閘的設計是在河道上大落差的地段修建兩道閘門,用以節制水流。當船上行時,關
閉下游閘門,上游的河水進入閘門區抬高水位,船也隨之浮起,升到與上游水面齊平,可以平穩進入上游。當船下行時,關閉上游閘門,開啟下游閘門,水位平緩下降,船也隨之落下。由於復閘在改善航運條件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代內河航運中仍在使用,如長江葛洲壩船閘就是一座現代化復閘。
復閘的修建,在我國歷史上是從唐代開始的。《宋史河渠志》記載,唐代寶曆初年,觀察使李渤曾在靈渠建立斗門,用以解決漕舟航運問題。
真州船閘修成後,既擴大了船的運載量,又減少了維修費用。廢埭造閘,這確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在我國航運技術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的革新。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