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層性失語

皮層性失語

皮層性失語症,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併發症。研究失語症的神經語言學特點、發病機制、康復計畫制定對提高患者病後的生活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關於漢語失讀失寫的神經語言學研究表明,口語對書面語有支持和制約的作用,在漢語閱讀認知中,存在著字詞和語句兩個認知層級,而且語句層級的閱讀認知是一個更為積極的能動過程;漢語字詞和語句的失寫受漢語字詞和語句本身固有的規律所制約,患者的書寫特點正反映著漢字的單音節、方塊鑲嵌構字法和漢語靈活獨特的組詞規律等特點。

失語症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併發症,研究失語症的神經語言特點、發病機制、康復計畫制定對提高患者病後的生活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概述

皮層性失語皮層性失語
失語症有如下幾種類別:①動性失語症或表達性失語症。病人知道自己所想要說的話,但因言語中樞受損、肌肉協調障礙而說不出來;②覺性失語症或接收性失語症。病人不能通過視、聽感官來感知言語,儘管有說話的能力,但言語雜亂,常是毫無意義的;③傳導性失語症。主要表現為不能複述詞和句子,但自發性言語和言語理解相對正常;④越皮層性失語症。其特徵是在複述性言語正常或輕度受累的情況下,表現有言語理解或言語表達的障礙,它分為越皮層性感覺性失語症和越皮層性運動性失語症,前者主要表現有聽語理解障礙和流暢的錯語症,後者主要表現有言語不流暢、錯語症、模仿式言語和持續性言語等;⑤完全性失語症。由於左半球額-顳區大面積受損引起的言語接收和表達的障礙;⑥命名性失語症。指病人不能對某個客體正確命名,即使他知道這個客體是什麼;⑦失讀和失寫症。分伴隨失寫的失讀症和不伴隨失寫的失讀症兩種症狀表現。
皮層性失語皮層性失語
18世紀以前只有對失語現象的描述,19世紀才開始從神經病學方面進行探討。P.布羅卡於1861年報導了兩例屍檢證實由第三額回損傷引起的不語;1865年,他又從多於8例的失語症屍檢中發現全部為大腦左半球病變,提出了“我們是用左腦半球說話”的有關左半球語言優勢學說。自20世紀60年代,相繼有人用放射性核素腦掃描和計算機斷層腦掃描(CT)對不同失語症的腦定位進行研究,並試圖用它們來驗證前人描述的失語症狀與腦結構的關係。
皮層性失語皮層性失語
70年代以前,中國僅有個別失語症病例報告。7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神經語言學研究專題組,對大腦損傷引起的失語和語言障礙的臨床分類、不同言語障礙和失語類型與大腦結構的對應關係、漢語失語症特點與測查方法等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在失語症的臨床分類方面,通過對百餘名經CT檢查確定病變部位的腦血管損傷病例的言語行為的系統觀察分析,把腦損傷引起的言語障礙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失語症,指運用語言能力本身的障礙;二是非失語性言語障礙,這是因思維、記憶等其他心理過程障礙而表現出的言語異常。又如,從皮層下結構損傷引起言語障礙的分析中,探討了皮層下結構(主要包括基底節、內囊、視丘等結構)在言語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關皮層下結構病灶側與言語障礙關係的研究表明,言語的大腦一側化從丘腦水平即已開始。關於漢語失讀失寫的神經語言學研究表明,口語對書面語有支持和制約的作用,在漢語閱讀認知中,存在著字詞和語句兩個認知層級,而且語句層級的閱讀認知是一個更為積極的能動過程;漢語字詞和語句的失寫受漢語字詞和語句本身固有的規律所制約,患者的書寫特點正反映著漢字的單音節、方塊鑲嵌構字法和漢語靈活獨特的組詞規律等特點。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