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4年6月,省治淮總部組織勘測設計,1958年11月成立河南省白龜山水庫工程指揮部。水庫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58年動員商水、扶溝、臨潁3縣6.5萬民工及省專業隊伍開工。
1959年又動員9個縣10萬民工,1960年9月基本完工。 同年蓄水後,壩後出現流土,耕地變成沼澤。又發現洪水設計偏小,閘底板偏高,泄量小。
1963年春拆除泄洪閘,將閘底板降低5米,泄量增為6450立方米秒。
1964年4月21日大暴雨,圍堰漫溢潰決,水庫泄空,影響了施工進度,造成粘土鋪蓋暴曬乾裂。為解決壩後耕地沼澤化,增設壩後導滲溝長13公里,做降壓井326眼,並對大壩進行護坡局部翻修,1966年8月建成。
1975年8月大水後,經水文覆核,防洪標準仍偏低。
1976~1977年按千年一遇校核標準進行了加固。大壩加高1米,設防浪牆高1.2米,總庫容6.4億立方米,並在副壩修建炸藥室,遇超標準洪水時,爆破副壩泄洪。以上工程共投資9907.05萬元。
1983年水庫基本實現防汛測報自動化。平均每年可向平頂山市供水6870萬立方米,水庫水源可供灌區設計面積50萬畝。
2014年7月,庫底裸露,雜草叢生, 水岸線遠在天邊的景象,今夏,河南遭遇63年來最嚴重夏旱。作為平頂山市唯一的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白龜山水庫,水位持續下降,一度低於水庫死水位97.5米(水庫正常運行的最低水位),水庫庫容量由歷史最高的6億立方米降至5000多立方米。
2014年9月中旬, 經多方位調水及連綿的秋雨過後,白龜山水庫水位漲至97.58米,是自7月份以來首次高出死水位,目前白龜山水庫的水位均保持在死水位線以上。
2014年9月25日,在山東省淄博市召開的2014中國城市森林座談會上,平頂山白龜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
2014年10月6日,經多方調水和九月份連綿的秋雨之後,河南平頂山“大水缸”白龜山水庫,水位上漲,水域面積不斷擴大。儘管水域面積有所上漲, 但是臨近生態走廊的庫底仍大面積長著一人多高的雜草,儼然一片“草原”。
自然資源
根據2004年對白龜山水庫漁獲物的統計分析及生物學鑑定,發現白龜山水庫現有魚類27種,分別為太湖新銀魚、大銀魚、鯉魚、鯽魚、麥穗魚、棒花魚、馬口魚、赤眼鱒、草魚、鯿魚、[餐]條、紅鰭鮊、青梢紅鮊、銀鰾、中華[魚旁]鮍、鱅魚、鰱魚、泥鰍、黃顙魚、鯰魚、黃鱔、鱖魚、羅非魚、吻鰕虎、圓尾鬥魚、烏鱧、刺鰍等。分屬於5目12科。其中鯉科魚類15種,占總種數的56%;其次銀魚科2種,鰍科、鯰科、鯰科、合鰓科、脂科、麗魚科、鰕虎科、攀鱸科、鱧科、刺鰍科各有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