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駁風又稱白瘢風,白駁風的提法更多的是在中醫中,它是一種原發性的、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症。是由於皮膚局部色素障礙,皮膚和毛囊的黑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的功能減退,使表皮明顯缺少黑色素細胞,致使皮膚色素脫失而致。
白駁風是一種常見的多發性皮膚病,發病率為1%~2%。膚色越深,發病率越高。男女發病情況相當,好發於青少年,約一半以上的病人在20歲以前發病。近年來,白癜風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發病年齡也在提前。
白駁風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發病率估計在1%左右。一般膚色淺的人發病率較低,膚色較深的人發病率較高。我國目前只有部分地區的材料,患病率為0.09~2.70%。
本病診斷不難,根據臨床表現一般即可診斷,但需要和下列疾病鑑別。
1.貧血痣:為一限局性色素減退斑,一般單側分布或局限在某一部位,出生後或不久即發生,以後本身很少再繼續擴大;色澤為色素減退而不是色素脫失;用力摩擦,局部不發紅,而周圍正常皮膚發紅;用玻片壓診後皮損邊緣更模糊不清。
2.斑駁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與白癜風不同點在於:有明確家族史,皮損出生時即有,最常見於額部,合併有白髮,白斑常呈三角形或菱形,胸、腹、四肢近端亦可發疹,白斑中常有點狀正常色素島,部分病人還可合併有其他發育異常。
因皮膚上出現白色斑片,故名。又稱「白瘢風」。由於風邪襲表,腠理不密,氣血失和而發。多見於青壯年,亦見於兒童及老人。可發於任何部位,症見大小不等之乳白色斑塊,與正常皮色分界明顯,周圍皮色較深,斑內白髮變白,部份白斑中央有褐色斑疹或淡紅色丘疹,無癢痛感,經過緩慢,常經久不退。
白駁風的診斷
白駁風又稱白癜風,本病的突出表現就是局部皮膚變白。皮膚變白在臨床上稱為"色素減退"。有色素減退症狀的疾病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白化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自幼發病。表現為全身皮膚變白,毛髮白色或淡黃色,眼睛亦缺乏色素,並畏光。
(2)貧血痣:亦為自幼發病,好發於面、頸、軀幹或者其他部位。邊緣無色素加深現象。拍擊摩擦局部,淡色斑本身不發紅,而周圍皮膚發紅。
(3)白色糠疹: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主要在面部,也見於頸部、上臂和肩部。表現為片狀白斑,邊緣不太清楚,斑的表面有灰白糠狀鱗屑,輕度瘙癢。
血液分析:國內有報告215例病人檢查周圍血象結果:40例(18.6%)病人白細胞減少(<4000/mm3)、23例(10.7%)病人血紅蛋白降低(<10g/100ml)、93例(43.3%)病人血小板減少(<10萬/mm3),均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
實驗室檢查的免疫異常:已發現白癜風病人血清中存在著多種自抗體,包括抗甲狀腺球蛋白、抗甲狀腺微粒體、抗胃壁細胞、抗腎上腺、抗平滑肌、抗心肌、抗胰島細胞、抗血小板、抗核抗體等。
陽性率從8.2%~50%不等。白癜風病人血清中抗黑色素細胞表面蛋白抗體的發現,對本病有重要意義,但用正常皮膚作為底物間接免疫螢光法測定陽性率低,採用培養的黑素細胞作為底物,用改良的間接免疫螢光法或免疫螢光補體結合法、免疫沉澱法、免疫印跡法、陽性率大為提高,可達50%~80%左右。
白駁風的治療
在中醫中,白駁風的分類眾多,在眾多的中藥中,較有效的是白癜扶正散,臨床菸酒375例,治癒301例,無效35例,其餘39例未跟蹤,治癒率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