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品他病(pinta)](/img/5/b0b/nBnauM3X4YDN4gzM5YzM0AzM3MTM3gzNzIDMwADMwAjMxAzL2M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發病原因
品他密螺旋體(Treponema carateum)在形態及生物學性狀上頗似蒼白密螺旋體,寬0.13~0.15μm,長為10~13μm,運動方式多樣。對苯胺染劑不易著染,也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上生長,但可感染人及黑猩猩。發病機制
品他密螺旋體從皮膚破損處進入體內,在局部繁殖後隨淋巴液或血液播散至全身,引起皮膚病變及淋巴結腫大。臨床表現
可分三期:原發性丘疹期
受感染部位最初出現數個小丘疹,丘疹逐漸增大後融合在一起,直徑為1~2cm,隨後表面脫屑和色素改變,常呈紅棕色。以下肢腿部皮膚為主(約占80%),也可分布在前臂和手背等處。品他疹(pintids)期
約隔2~6個月後,皮疹播散到其他部位,但仍以下肢皮膚為主,也可波及臉部、手臂及軀幹部。出現扁平環形紅斑,直徑可達10cm,邊緣不規則,上覆有鱗屑,間有角化過度,並有紅棕色、灰藍色或淺色等多種色澤,故西班牙語稱之為“畫(paint)”,以此名為品他病。也可在同一患者皮膚上見到苔蘚樣、濕疹樣及銀屑病樣的改變。此期皮疹可持續數年,可自然痊癒,不遺留瘢痕,也可進展成三期病變。色素障礙期
多在感染後2~5年出現,主要表現為皮膚異常色素改變。開始常為泛發,對稱性分布,不同顏色的斑片,可見於手、腕、踝、肘、足、面和頭皮等處。進行性發展,最後形成白瓷色斑塊,伴有皮膚萎縮或角化過度,後者常見於掌跖部,並可發生裂隙而使行走困難。對居住在中、南美洲黑人中,發現手、腿等處皮膚患有鱗屑性丘疹或色素異常的皮損,應疑及本病。經實驗室檢查予以確診。
實驗檢查
1.血常規檢查,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加。2.一期、二期病變時,通過皮損處刮出物的暗視野檢查可找到螺旋體。
3.血清作性病研究實驗室(VDRL)試驗,約有60%~75%陽性。
表皮早期有輕度棘層肥厚,晚期可有萎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色素失禁。真皮上部有大量噬色素細胞,另外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許組織細胞浸潤。鍍銀染色可見螺旋體。色素減退皮損顯示黑素細胞缺乏,無炎症細胞浸潤。
鑑別診斷
必須與銀屑病、花斑癬、濕疹、白癜風及梅毒等疾病相鑑別。1.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特徵是在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中醫古稱之為“白疕”,古醫籍亦有稱之為松皮癬。西醫稱為銀屑病(Psoriasis),俗稱牛皮癬,其特徵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好發於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男性多於女性。春冬季節容易復發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緩解。另外,城市的野廣告也被稱之為“牛皮癬”。
2.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覆發作。
3.白癜風(vitiligo)是一種常見多發的色素性皮膚病。該病以局部或泛發性色素脫失形成白斑為特徵,是一種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症,是一影響美容的常見皮膚病,易診斷,治療難。中醫醫學稱之為“白癜風”或“白駁風”。白癜風是後天性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使得局部皮膚呈白斑樣。醫學上通常把這種病變叫色素脫失。 此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印度發病率最高,我國約有萬人發病,可以累及所有種族,男女發病無顯著差別。
4.花斑癬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見於相對濕度較高的熱帶和溫帶地區。青年人,特別是男青年,由於活動多而出汗多,如果不及時換洗衣服和揩乾皮膚,則很容易發生花斑癬。花斑癬還多見於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人,因這類人的表皮細胞更換周期延長,有利於真菌生長,若停用激素後花斑癬即好轉。此外,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誘發本病。
5.梅毒(英文名稱:syphilis)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VD,STD)。絕大多數是通過性途徑傳播,臨床上可表現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潛伏梅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為乙類防治管理的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