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燕尾印度亞種

白額燕尾印度亞種

白額燕尾印度亞種(學名:Enicurus leschenaulti indicus)中型鳥類,體長25-27cm,雌雄同色。嘴直而壯,嘴鬚髮達;尾長、呈深叉狀。通體黑白相雜。第1枚初級飛羽大約為第2枚初級飛羽長度的一半;尾呈深叉狀、尾比翅長,外側第二對和第三對尾羽最長,最外側兩對尾羽通常為白色,最外側一對尾羽比鄰近的一對外側尾羽短;跗蹠長而纖細,色甚淺淡。棲息于山澗溪流與河谷沿岸,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平時多停息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或在淺水中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到印度支那半島。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額燕尾印度亞種,雌雄羽色相似。前額至頭頂前部白色,頭頂後部、枕、頭側、後頸、頸側、背概為輝黑色(雌鳥頭頂後部沾有濃褐色)。肩亦為輝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長、呈深叉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側尾羽依次變長,尾羽黑色具白色基部和端斑,最外側兩對尾羽幾全白色。翅上覆羽黑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尖端;飛羽黑色,基部白色,與大

白額燕尾印度亞種白額燕尾印度亞種

覆羽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顯著的白色翅斑,內側次級飛羽尖端亦為白色。下體頦、喉至胸黑色,其餘下體白色。幼鳥上體自額至腰咖啡褐色,頦、喉棕白色,胸和上腹淡咖啡褐色具棕白色羽乾紋,其餘和成鳥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42-52g,♀37-52g;體長♂250-307mm,♀221-285mm;嘴峰♂19-25mm,♀19-25mm;翅♂100-116mm,♀98-114mm;尾♂140-177mm,♀125-162mm;跗蹠♂29-35mm,♀27-33mm。(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于山澗溪流與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頭的林間溪流較喜歡,冬季也見於水流平緩的山腳平原河谷和村莊附近缺少樹木隱蔽的溪流岸邊。

以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昆蟲和幼蟲,以及蝗蟲蚱蜢螞蟻、蠅蛆、蜘蛛等。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平時多停息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或在淺水中覓食,遇人或受到驚擾時則立刻起飛,沿水面低空飛行並發出‘吱,吱,吱’的尖叫聲,每次飛行距離不遠。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流沿岸岩石縫隙間,巢隱蔽甚好,不易被發現。巢呈盤狀或杯狀,主要由苔蘚和鬚根編織而成,內墊細草莖和枯葉。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類植物和草將巢隱蔽起來。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4枚。卵為卵圓形,污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當天,雌雄親鳥即開始尋食餵雛。雌鳥餵食次數明顯高於雄鳥。晚上雌鳥與雛同宿於巢中,而雄鳥則在附近小樹上棲息。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東到到緬甸中國雲南,泰國西部、北部或東部,印度支那半島。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綱——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