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白露塘鎮位於郴州市東部,資源豐富,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鎮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800萬立方米;旅遊資源豐富,有五蓋山國際守獵場和王仙嶺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64%;交通便捷,京珠高速公路、省道1813線、郴資桂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是西抵郴州市、東達資興的交通樞紐,郴資桂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增長極,城市“南延東進”的主戰場。全鎮現轄16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1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萬人,土地總面積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3萬畝。2007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66億元,同比增長11%,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2.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財政收入900萬元。
2000年以來,全鎮發展迅速,農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沿1813線形成了以經濟林、烤菸、蔬菜、花卉、苗木、畜牧為支柱的農業產業格局;基地農業不斷壯大,金田、雅市蔬菜直銷基地形成1000畝規模,優質烤菸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發展壯大了雅市、下白水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大力實施“四三二一”工程,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基礎設施

中心國小

農業發展

白露塘鎮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沿1813線形成了以經濟林、烤菸、蔬菜、花卉、苗木、畜牧為支柱的農業產業格局。基地農業不斷壯大發展,金田、雅市蔬菜直銷基地形成1000畝規模;仙溪沖、塘灣、香山坪優質烤菸生產基地達2000畝,成為最大的烤菸生產基地;
發展壯大了雅市、下白水村的花卉苗木基地;秧溪、雅市新建了千畝木薯種植基地。水、電、路、訊等四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4%;全鎮90%的農戶實現了農電網改造;全鎮80%的人實現了飲用水安全;移動、電話信號網路遍布全鎮各個角落,80%以上農戶用上了電話。
黨員培訓

白露塘鎮被確定為郴州市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示範站後,鎮黨委對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十分重視,投入40萬元資金在政府大樓六樓興建了總面積300平方米的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站,可容納200人同時參加遠程教育學習。並嚴格按照A級站的配置標準,配置了11台高性能計算機、1台筆記本電腦、200寸大螢幕投影設備、2台印表機、3台立式空調,接通了寬頻網際網路和有線電視,安裝了Ku波段衛星數據接收系統、計算機房、電腦學習室和大課堂配置了嶄新的課桌椅,並配備了政治可靠、有一定文化、電腦操作及教學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建立了各項管理學習制度,建成了衛星電視教育、網際網路教育、光碟教育“三位一體”教學方式的高標準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站
經濟建設

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以珠江橋小區開發為平台,完成了鎮政府、白露塘鎮綜合大市場、珠江橋小區、板橋居民生活小區的建設,上、下白水組團初具規模,組團式城鎮格局基本形成。工業園區、珠江小區和城東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御景城市花園三期工程、香雪東路、高職院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啟動,鎮區綜合承載力明顯增強。開通了城市公車,完成了公車停車場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城鎮功能。2007年,全鎮共完成城鎮建設投資700萬元,城鎮規劃面積9.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8%,全鎮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員達10000餘人。
發展策略

2006年,通過外出考察、專家實地考證後,結合實際,大膽借鑑沿海地區建設經驗,藉助工業園區的“車頭”效應,經代表大會反覆討論研究決定:全民投資,集資建廠房——村級股份制經濟誕生了,村民利用手中征地款共籌資了290多萬元,創建了股份制經濟,並成立了新農村經濟合作社,建立了相應一整套股份制經濟制度。邁開了招商引資第一步。
二、壯大集體經濟,增加失地農民收入
2007年,採取“新集體經濟”模式的投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大於資金分散投資帶來的效益,使農民增收變得非常穩定而可觀。在可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搶占發展先機,籌集資金在加工區出口附近建成了辦公大樓,建成後即承租給台達電子做配套服務,且順利爭取為33路公共汽車終點停靠點,帶活了村委會大樓的門面出租,使集體經濟年增收40萬元。
三、探索公司運作模式,進料逐步有序
2005年開始對各組的項目附屬工程的施工、進料進行公司運作模式試點。具體操作以集體為單位承建,由村經濟合作社或組出面,與項目開發商聯繫,在進料方面同質同價的情況下,優先考慮給征地組進料,組上選出進料代表按市場價格進行成本核算、進料和施工,全程由政府、村委會協調監督,淨收入歸集體分配給村民。板橋7組採取此辦法,2007年每位村民從進料中可分配收入2000元。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激勵村民創業、就業
2005年底,板橋新農村安置小區在鎮區建成,小區配備了180個門面、酒店、招待所等。該村將小區定位為餐飲、娛樂等服務業,引導村民利用手中的征地拆遷補償款,發展第三產業,當年,所有門面相繼經營,年收入達200萬元,做到了項目建設和二、三產業的有效結合,實現了資產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