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種中文名:白花丹(原變種)![.](/img/9/905/nBnauM3XzcDO5YzN5gTO4UDNxMTMwIDOyIDOwADMwAzMxAzL4k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種拉丁名:PlumbagozeylanicaLinn.var.zeylanica
科中文名:白花丹科
科拉丁名:Plumbaginaceae
屬中文名:白花丹屬
屬拉丁名:Plumbago
國內分布: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
國外分布:南亞、東南亞
形態
常綠半灌木,高約1-3米,直立,多分枝;枝條開散或上端蔓狀,常被明顯鈣質顆粒,除具腺外無毛。葉薄,通常長卵形,長(3)5-8(13)厘米,寬(1.8)2.5-4(7)厘米,先端漸尖,下部驟狹成鈍或截形的基部而後漸狹成柄;葉柄基部無或有常為半圓形的耳。穗狀花序通常含(3)25-70枚花;總花梗長5-15毫米;花軸長(2)3-8(15)厘米(結果時延長可達1倍),與總花梗皆有頭狀或具柄的腺;苞片長4-6(8)毫米,寬(1)1.5-2(2.5)毫米,狹長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有尾尖;小苞長約2毫米,寬約0.5毫米,線形;花萼(開放的花)長10.5-1.5(結果時至13)毫米,萼筒中部直徑約2毫米,先端有5枚三角形小裂片,幾全長沿綠色部分著生具柄的腺;花冠白色或微帶藍白色,花冠筒長1.8-2.2厘米,中部直徑約1.2-1.5毫米,冠檐直徑約1.6-1.8厘米,裂片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倒卵形,先端具短尖;雄蕊約與花冠筒等長,花葯長約2毫米,藍色;子房橢圓形,有5棱,花柱無毛。蒴果長橢圓形,淡黃褐色;種子紅褐色,長約7毫米,寬約1.5毫米,厚約0.6毫米,先端尖。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產地
產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和四川(重慶、西昌);生於污穢陰濕處或半遮蔭的地方。南亞和東南亞各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異名基於越南的材料,著者指明該種的中國名稱為白花藤。此植物在《唐本草》中已記載。1300多年來一直為民間常用藥,用以治療風濕跌打、筋骨疼痛、癬疥惡瘡和蛇咬傷,並用以滅孑孓、蠅蛆。
相關的變種有:
藍花丹PlumbagoauriculataLam.雪花丹(變型)PlumbagoauriculataLam.form.alba(Pasq.)Peng
藍花丹(原變型)PlumbagoauriculataLam.form.auriculata
貴州白花丹(存疑種)PlumbagoesquiroliiLevl.
紫花丹PlumbagoindicaL.
白花丹PlumbagozeylanicaL.
尖瓣白花丹(變種)PlumbagozeylanicaL.var.oxypetalaBoiss.
白花丹目植物
灌木或草本。單葉互生,無托葉。果為蒴果。 本目僅1科。有21屬,約580種,中國有7屬約40種,分布於西南、西北、河南、華北、東北和臨海各省區,主要產於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