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葉補血草
耳葉補血草,屬藍雪目,白花丹科,拉丁名為Limonium otolepis。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阿富汗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耳葉補血草
- 拉丁學名:Limonium otolepi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 亞綱:石竹亞綱(Caryophyllidae)
- 目: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本科單獨列為一個藍雪目。
- 亞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將其放在石竹目中。
- 科: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
- 屬:補血草屬(Limonium)
- 種:耳葉補血草
- 命名者及年代:(Schrenk) Kuntze
- 分布區域:甘肅,新疆
拉丁名
Limoniumotolepis (Schrenk) O. Kuntze
科屬
藍雪科補血草屬
形態描述
多年生草本,高30-90(120)cm,全株(有時除萼外)無毛。有暗紅褐色而通常上部直立的根狀莖,上端成肥大大莖基。葉基生並在花序軸上互生;基生葉倒卵狀匙形,長3-6(8)cm,寬1-2(3)cm,先端鈍或圓,基部漸狹成細扁的柄,開花時凋落,花序軸下部5-7節上和側枝下部2-3節上有闊卵形至腎形抱莖的葉,花期中期開始凋落(花序軸上留下環狀痕跡)。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單生,或數枚分別由不同的葉叢間伸出,圓柱狀,平滑或小枝上略具疣,常由中部向上作4-7回分枝,下方分枝形成多數不育枝,小枝細短而繁多;穗狀花序列於細弱分枝的上部至頂端,有2-5(7)個小穗略疏排列而成;小穗含1(偶為2)花;外苞長約1mm,寬卵形,先端通常鈍或圓,除基部外全為膜質,第一內苞長約2mm,草質部約與外苞等大;萼長約2.2-2.5mm,倒圓錐形,萼筒無毛或在一側近基部的脈上略有毛,萼檐白色,裂片先端鈍,脈不達於裂片基部;花冠淡藍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及適應性
生於平原地區鹽土和鹽漬化土壤上,常伴生於檉柳冠下或檉柳植株附近,土壤多輕中度鹽漬化。泌鹽。
識別要點
莖生葉基部著生處耳狀。
分布
見於新疆北部。阿富汗、前蘇聯有分布。
主要用途
花卉觀賞,乾切花的好材料;中藥材;蜜源。
白花丹目植物
灌木或草本。單葉互生,無托葉。果為蒴果。 本目僅1科。有21屬,約580種,中國有7屬約40種,分布於西南、西北、河南、華北、東北和臨海各省區,主要產於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