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背景
2015年7月31日,北京擊敗阿拉木圖,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運會舉辦權。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既舉辦夏季奧運會,又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冬奧會不但是體育的盛宴,也是資本的狂歡。據估算,此次冬奧會所涉及的冰雪運動帶動的其他關聯產業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白色經濟”借力冬奧會登上風口。
其實,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冬奧會花落北京之前,資本已開始躁動。7月31日午後,冬奧會概念股快速拉升,截至當日收盤,在滬指失守3700點,兩市成交量明顯萎縮的情況下,體育概念股卻普遍上漲。
歷史發展
歷史上,舉辦奧運會曾經是“虧本的買賣”,直到1984年的洛杉磯夏季奧運會,才開始實質上盈利。從此以後,奧運會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蛋糕”。
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電視轉播時間長達8.8萬小時,實況轉播的電視公司達300多家。有數據顯示,索契冬奧會有2/3的韓國人觀看,美國是3/4,加拿大則高達90%,而中國約1.9億人觀看了至少15分鐘的轉播。
毋庸置疑,2022年在家門口舉辦冬奧會,中國的觀看人數將大幅超過索契冬奧會時。
數據統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冰雪競技項目水平的提高,中國冰雪項目的民眾基礎近年已在大幅增大。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國的雪場總數為458家,滑雪人次突破1000萬人次。2010~2015年期間,中國的滑雪人口和滑雪人次依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全國31個省份中有29個開展了冰雪運動;相對成熟的300家滑雪場,合計年收入過百億。
加拿大權威機構研究數據顯示,中國滑雪人口從1996年的1萬人,目前已增長至超過1000萬人,而舉辦冬奧會有望帶動3億民眾參與上冰雪運動。
投資收益
冬奧會的投入和產出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北京冬奧申委有關人士此前多次表示,舉辦2022年冬奧會將做到收支平衡。
據冬奧申委財務及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周星公布的申奧預算:2022年冬奧會編制的預算規模為15.6億美元,包括場館運營、人力資源支出、醫療、通訊、交通等方面;收入則有來自國際奧委會分配的3.38億美元、來自TOP贊助商的1.57億美元、國內贊助商預計6.6億美元以及約1.08億元人民幣的門票收入,8000萬元人民幣的授權產品收入以及9600萬元人民幣的政府補貼,政府補貼部分占6%。
當然,冰雪產業帶來的收益絕不僅限於上述項目。冰雪產業鏈很長,從器材、場地、賽事、培訓,到相關上下游產業,如旅遊、地產、娛樂等,玩法多,涉及面廣,發展空間巨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滑雪市場每年產值約為120億元,包括滑雪場、住宅交通、滑雪裝備等。對比國際冰雪市場體量,中國市場的確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以北美地區的冰球職業聯賽(NHL)為例,圍繞這項全球競技性和商業化最高的冰球聯賽,NHL球隊在門票、廣告、電視轉播等一系列產業鏈上有規模巨大的商業開發,2013~2014賽季收入37億美元,經營利潤4.53億美元。
而2013—2014雪季(每年雪季為11月到來年3月左右),中國滑雪人次在1300萬左右,參與率僅僅為0.4%,而歐美部分國家滑雪人口占總人口超過30%。
在冬奧會紅利的帶動下,以“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5%的滑雪人口比例”以及“人均活動消費500元/年”的假設測算的話,國內冰雪產業未來每年將創造活動收入325億元左右,以較為正常的1:10的規模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測算的話,冰雪運動帶動的其他關聯產業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
投資機會
基礎建設
奧運場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將是主要驅動因素。建築建材業、節能環保、房地產、交通運輸業、通信電子等行業將會出現供給和需求雙料增長,提升相關行業公司的業績。
消費服務
奧運會前後,大批遊客的到來將極大地刺激當地的旅遊消費,旅遊和服務行業迎來發展的良機。
特許經營
奧運特許權商品也將隨著奧運會的到來而獲得超額的銷售增長,除了彌補奧運特許權費用之外,還將獲得數量可觀的淨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