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杓鷸

白腰杓鷸

白腰杓鷸(學名:Numenius arquata)是鷸科杓鷸屬的鳥類,頂和上體淡褐色;頭、頸、上背具黑褐色羽軸縱紋;飛羽為黑褐色與淡褐色相間橫斑,頸與前胸淡褐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細橫紋;腹、脅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點;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棲於水邊沼澤地帶及濕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昆蟲、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從英國往東一直到東西伯利亞,越冬於歐洲南部,南非、亞洲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日本。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腰杓鷸 白腰杓鷸

白腰杓鷸頭頂及上體淡褐色,密被黑褐色羽乾紋,自後頸至上背羽乾紋增寬,到上背則呈塊斑狀。翼上覆羽具鋸齒形黑褐色羽軸斑。三級飛羽具黑褐色長形斑,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淡色橫斑,外側5枚初級飛羽內翈,其餘飛羽內外翈均具鋸齒狀白色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羽乾白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細的灰褐色羽乾紋。尾上覆羽則變為較粗的黑褐色羽乾紋,尾羽亦為白色具細窄黑褐色橫斑。臉淡褐色具褐色細縱紋。頦、喉灰白色,前頸、頸側、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縱紋;腹、兩脅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

幼鳥羽緣沾棕紅色,前頸和胸部褐色較淡,沾皮黃色,胸側具褐色細長縱紋。腹部斑點較輕微或沒有,嘴亦較成鳥短。其餘似成鳥。

大小量度:體重♂659-800g,♀700-1000g;體長♂575-616mm,♀592-625mm;嘴峰♂130-165mm,♀152-168mm;翅♂280-312mm,♀290-318mm;尾♂110-113mm,♀ 115-120mm;跗蹠♂78-80mm,♀85-8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和平原中的湖泊、河流岸邊和附近的沼澤地帶、草地以及農田地帶,也出現於海濱、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濕地,特別是冬季。

生活習性

在中國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為夏候鳥,遼寧東部於4月和5月均見到和採得標本,或許亦繁殖。越冬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省。春季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離開繁殖地的時間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遲至11月初還見於東北繁殖地。

常成小群活動。性機警,活動時步履緩慢穩重,並不時地抬頭四處觀望,發現危險,立刻飛走,並伴隨一聲‘go-ee’的鳴叫。飛行有力,兩翅扇動緩慢。 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啄食小魚和蛙。常邊走邊將長而向下彎曲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

分布範圍

白腰杓鷸分布圖 白腰杓鷸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查德、中國、葛摩、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留尼旺島、羅馬尼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巴哈馬、百慕達、加拿大、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格陵蘭島、賴索托、紐埃、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喬治亞州。

產地不確定:安道爾。

中國分布於內蒙古(繁殖鳥);在西藏南部、長江下游、福建、廣東、海南島、台灣越冬。

繁殖方式

白腰杓鷸(卵) 白腰杓鷸(卵)

白腰杓鷸的繁殖期為5-7月。4月末即見成對和進行求偶飛行。5月初即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林中開闊的沼澤濕地、湖泊和溪流附近,有時在離水域2-3公里遠的地方營巢。巢多置於乾燥的地上或沼澤中的土丘上等乾燥地方。巢甚簡陋,主要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在地上作一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甚至6枚的。卵的顏色為綠色或橄欖黃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5-71×46-50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卵時若有驚擾,親鳥常彎著背壓低身體偷偷地離巢,一般不起飛。孵化期28-30天。

亞種分化

(2種)

白腰杓鷸指名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arquata):分布於歐洲各地,英國,法國,北極圈,伏爾加河,烏拉爾山,冰島,英國,地中海,非洲西北,波斯灣和印度西部。

白腰杓鷸東方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分布於 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中國東北,南非,裏海,波斯灣,日本,中國,菲律賓及大巽他島。

1.

白腰杓鷸指名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arquata):分布於歐洲各地,英國,法國,北極圈,伏爾加河,烏拉爾山,冰島,英國,地中海,非洲西北,波斯灣和印度西部。

2.

白腰杓鷸東方亞種(學名: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分布於 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中國東北,南非,裏海,波斯灣,日本,中國,菲律賓及大巽他島。

種群現狀

白腰杓鷸數量稀少,不普遍,幾個重點的群落和整體在全球適度快速下降,應注意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