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歌簡介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一首使用藏緬語族語言寫作的詩。又稱《白狼王歌》。歷史背景
是現存反映藏緬語族語言
特點的最早的歷史文獻。列傳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大力宣傳漢朝政策,對附近的少數民族影響很大。當時,“白狼王、唐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歌頌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這首詩由一個叫田恭的官員譯其辭語,並由從事史李陵與田恭護送到都城洛陽。相關資料
這首詩的漢譯共44句,每句4個字,共176字;漢
字譯音也是44句,每句也是4個字,共176字。兩項加起來共88句,352字。如第一、二句的漢義是“大漢是治,與天意合”,白狼語的漢字譯音是“堤官隗,魏冒愉糟”。對這首詩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明清時期(1368~1892)為第一階段,主要是對詩句的校勘和白狼部落居地的考證,對其語言特點未加研究。20世紀起進入第二階段,中外學者開始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特別是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探討白狼語同藏緬語族語言的關係,發表過一些有價值的論著。一般認為白狼語屬藏緬語族,但究竟同哪種語言最近,則有藏語、嘉戎語、語、納西語、西夏語等不同說法。關於《白狼歌》的產生問題,有人認為先有漢語詩,然後再用漢字譯註白狼語,但也有相反的看法。這首詩對研究藏緬語族語言有較大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