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芫菁

白條芫菁

白條芫菁,體長15—18毫米,黑褐色。頭部略呈三角形,赤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和兩個鞘翅上各有一條縱行的黃白色條紋。國內分布較普遍。以成蟲群集為害大豆及其它豆科植物的葉片及花瓣,致使不能結實;也能為害番茄、馬鈴薯、茄子、辣椒、甜菜、蕹菜、莧菜等。

白條芫菁

白條芫菁白條芫菁
分布為害: 國內分布較普遍。以成蟲群集為害大豆及其它豆科植物的葉片及花瓣,致使不能結實;也能為害番茄、馬鈴薯、茄子、辣椒、甜菜、蕹菜、莧菜等。
識別:成蟲:體長15—18毫米,黑褐色。頭部略呈三角形,赤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和兩個鞘翅上各有一條縱行的黃白色條紋。卵:長橢圓形,由乳白色變黃白色,卵塊排列成菊花狀。幼蟲:復變態,各齡幼蟲形態不同。1齡為(蟲丙)型,為深褐色的三爪蚴,行動活潑;2—4齡都是蠐螬型;5齡化為偽蛹;6齡又為蠐螬型。蛹:長15毫米左右,黃白色,前胞背板側緣及後緣,各生有較長的刺9根。

相關條目

生活習性: 在河北、河南、山東每年發生一代,湖北每年發生二代,均以5齡幼蟲(化蛹)在土中越冬,於次年春化蛹羽化。成蟲多在白天活動取食,以中午最盛,群居性強,成群遷飛,有時數十頭群集在一株上,很快將整株成片的葉子吃光;偶遇驚擾,即迅速逃避或墮落,並分泌出一種含芫菁素的黃色液體,能引起人體皮膚紅腫、起皰。成蟲產卵於土穴中。
防治方法: (1)冬季深翻土地,能使越冬的偽蛹暴露於土表凍死或被天敵吃掉,減少次年蟲源基數。(2)人工捕殺,利用成蟲群集為害的習性,用網捕殺,但應注意勿接觸皮膚。(3)藥劑防治每畝用90%敵百蟲1.5兩,兌水120—150斤噴霧,或用2.5%敵百蟲粉劑,每畝噴3—5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