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堂鄉

白堂鄉

平魯區白堂鄉,位於平魯區東南10公里處,和國家大型企業平朔露天礦毗鄰,全村共有291戶,1180口人,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億元,實現利稅258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山西工人日報》曾以“平魯有個‘華西村’”為題特別報到了西易村的發展紀實。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朔州市平魯區轄鄉 。1958年建白堂公社,1984年置鄉。

位於平魯區境南部,距區府13公里。面積92平方公里,人口1萬。木瓜界煤運鐵路過境。轄南上窯、白堂、石崖灣、高家溝、馬蹄溝、西易、東易、潘家窯、舊安太堡、施莊、太西、上黑水溝、下黑水溝、馬鞍山、陶卜窪、白辛窯、党家溝、前進18個村委會。

農業主產糜黍、穀子、馬鈴薯。鄉鎮企業以採煤、運輸、建材業為主。辛亥革命後第一屆國會議員劉芪堂出生於此。

人口數據

平魯區新面貌 平魯區新面貌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682
5116
4566
家庭戶戶數 2312
家庭戶總人口(總) 9291
家庭戶男 4737
家庭戶女 4554
0-14歲(總) 3564
0-14歲男 1829
0-14歲女 1735
15-64歲(總) 5572
15-64歲男 3009
15-64歲女 2563
65歲及以上(總) 546
65歲及以上男 278
65歲及以上女 26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6753

相關介紹

白堂鄉 白堂鄉

在二十多年前,西易村還是平魯一個有名的貧困村。改革開放二十多年 來,西易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擁有固定資產上億元的村辦西易煤礦有限公司,全區一流的中、國小、幼稚園;村民住上了具有歐式建築風格的小別墅;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小轎車,開進了西易尋常百姓家;村里凡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由村集體給予特殊補貼,逢年過節,村里都要為老百姓發放各種補助,每個月都要為村民發放豬肉、牛奶、雞蛋、大米、白面等等。

西易村能發生這樣的大變化,歸根到底一是靠黨的好政策,二是靠年過七旬、強村富民的帶路人苗滋種。 從1979年到1986年這段時間,老書記憑藉著自己14歲開始下井背炭的實踐經驗和過硬的礦山管理能力,被聘到白堂鄉鄉辦煤礦當上了礦長,可那時苗老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一邊指揮生產,一邊總是牽掛著自己村裡的父老鄉親。而當時的西易村,儘管也有自己的村辦煤礦,但是狀況卻不容樂觀,累累欠債高達23萬多元,由於拖欠6萬多元的工人工資,沒有人願意在西易礦幹活。與其說是一座煤礦,倒不如說是一眼“黑洞”更貼切一些。面對這眼無人料理的“黑洞”,面對西易父老鄉親那一雙雙焦慮而期盼的眼神,老書記的心碎了,一種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使命感促使他於1986年毅然辭職返村,再次接任本村黨支部書記兼村辦煤礦礦長。

白堂鄉政府 白堂鄉政府

根據當時西易煤礦的現狀,上級領導提出由他個人承包煤礦救活企業,老書記卻說:“我回來是想把西易煤礦搞好,給西易人造福,不是為我個人謀利的”。面對那累累欠債、面對那落後陳舊的礦山,老書記沒有退卻,沒有氣餒,他走親訪友四處借貸,一邊啟動生產,一邊強化管理,不斷改進生產條件。首先清退場上人浮餘事的管理人員,強化井下一線管理人員。隨後改革了不合理的供炭制度,原來是只供煤礦職工每人每年3噸燒炭,造成村民偷炭、撿炭,今天拿只籮頭,明天推個“小車”,村里一片混亂的情景。“為何村里辦的煤礦,村民撿炭燒,這是叫端著銀碗討飯吃”。

因此,在他的主張下,實行了西易村村民每戶每年供3噸大炭的制度,這一舉措深得民心。因為忙於生產和管理,老書記曾連續幾十天不回家,連續幾天幾夜都沒有合過眼,曾經多次累倒在他所眷愛的這片黑土地上。為了節約資金增加收入,苗老捨不得吃,捨不得花,一度時期還出了個“三白”礦長的名。吃得菜是白山藥豆腐、吃得飯是白面饅頭,喝的酒是散裝白酒、想吃個炒菜都沒有,就這樣,經過兩年多的打熬,煤礦終於扭虧為盈,全村經濟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企業開始有了利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