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色素(pigments)是機體組織中的有色物質。有些色素是正常組織記憶體在的,如黑色素;有些色素是疾病狀態下出現的,如肺內炭末顆粒沉著,稱為病理性色素(pathologicalpigment)。根據來源不同,這些色素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類。內源性色素主要由機體細胞本身合成,如含鐵血黃素、膽色素、脂褐素和黑色素等;外源性色素主要來自體外,如炭末、紋身的色素等。
炭末
炭末(coaldust)來自體外,通過吸入到達人體肺部。肺內炭末沉積十分常見。多見於從事煤炭職業及過度吸菸人的肺部。肺組織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炭末顆粒,嚴重者,整個肺臟呈黑色。被吸入的炭末在肺內可被巨噬細胞吞噬,通過淋巴管引流,可沉積在肺間質及肺的淋巴結內。肺內嚴重的炭末沉積,可產生肺纖維化和肺氣腫,引起嚴重的肺臟疾患。
黑色素(melanin)
正常人皮膚、毛髮、虹膜和脈絡膜等處,均有黑色素存在。黑色素顆粒為棕褐色或深褐色,大小、形狀不一。黑色素由黑色素細胞產生。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黑色素細胞中的酪氨酸氧化為3,4-二羥苯丙氨酸(dihydroxyphenylalanine,DOPA),再進一步被氧化為吲哚醌。失去C02後,轉化為二羥吲哚,後者形成一種不溶性的聚合物即為黑色素。黑色素細胞內因含有酪氨酸酶,故當加上多巴時,則出現與黑色素相似的物質,稱多巴反應陽性;相反,表皮下吞噬了黑色素的組織細胞,因不含酪氨酸酶,故多巴反應陰性。用此方法可以鑑別黑色素細胞和噬黑色素細胞。ACTH分泌增多可致全身性皮膚黑色素增多。局限性黑色素增多則見於黑色素痣及黑色素瘤等。
脂褐素(lipofuscin)
是細胞內自噬溶酶體中的細胞器碎片發生某些理化反應後,不能被溶酶體酶消化而形成一種不溶性的黃褐色殘存小體。多見於老年人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心、肝和腎細胞內,故又有消耗性色素之稱。
脂褐素也可見於正常人的附睪上皮細胞、睪丸間質細胞和神經細胞的胞漿中。光鏡下,脂褐素呈黃褐色、顆粒狀。電鏡下:脂褐素顆粒呈典型的殘存小體結構。脂褐素的主要生化成分為脂質和蛋白質。
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
是由鐵蛋白(ferritin)微粒集結而成的色素顆粒,呈金黃*色或棕黃*色,具有折光性。由於含鐵血黃素分子中,含有三價鐵,普魯士藍或柏林藍反應呈藍色。含鐵血黃素是由血紅蛋白被巨噬細胞溶酶體分解、轉化而形成的。慢性肺淤血時,漏入肺泡腔內的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後,形成含鐵血黃素。由於這種吞噬大量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常出現在左心衰竭患者,故此細胞又稱心力衰竭細胞(heartfailurecell)。此外,溶血性貧血時,可有大量紅細胞被破壞,所以可出現全身性含鐵血黃素沉積,常沉積於肝、脾、淋巴結和骨髓等器官組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