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蚝田已遍布珠海整個東南海域,以及三灶、南北水海島等。這裡生產的鮮蚝和蚝類製品早已馳名國內外。特別是被譽為“海底牛奶”的疊石蚝油,更是暢銷港澳和五大洲,為珠海的第一特產。“疊石蚝油”和“沙井蚝豉”,歷為省港澳推崇的最佳海味。疊石,是珠海市銀坑蚝場的標誌,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唐家灣岸邊。這裡海產豐阜,出產的鮮蚝及蚝類製品早已馳名國內外,特別是傳統產品——疊石蚝油,一直暢銷港澳、南洋及檀香山一帶,被稱譽為“海底牛奶”。
珠海人工養蚝歷史悠久,蚝田已遍布珠海整個東南海域,以及三灶、南北水海島等。為珠海的第一特產。鮮蚝和蚝油的特點:個大肉肥,清甜香滑,含有極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有降血和減少膽固醇的功能。鮮蚝炸、炆、炒、蒸俱美,款式不同,風味各異。生曬蚝豉或煮製蚝油,更是別具風味。銀坑蚝場的傳統產品——疊石蚝油,甘飴柔滑,色澤金黃帶褐,味道清香鮮甜,是調味的佳料。
唐家灣簡介
唐家灣是一個魚米之鄉,尤其是在發展漁業生產和養蚝事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由於它處在珠江出海口,潮流暢通,海水鹹淡相宜,溫度適中,水質肥沃,浮游生物易於繁衍,成為良好的養蚝場所。銀坑養蚝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了。最早來這裡打蚝、養蚝的是新會縣的崖門人。當時他們泊船唐家灣汲泉,發現這裡的海礁上密密麻麻地附著很多天生的蚝觸,俯拾皆是,開殼取出的蚝肉肥碩爽脆,鮮嫩味美。他們覺得這是生財之道,於是合股投資,在疊石附近辦了一個“合安蚝塘”,拿出六七千銀兩請人開山鑿石,填海似的把一塊塊的大石投入海中,給牡蠣造“房子”,蚝田計有五六百畝。同時設一間四五丈寬的制蚝油加工場和發行所,門前斜貼著六七張寫著“蚝仔多生”、“蚝肥得價”的朱紅帖子,生意暢旺。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唐家、山場、吉大等沿海附近村莊的豪紳及台山、寶安、澳門等地的商賈也看中了這一帶的海產資源,紛紛霸占海埠,先後開設了二十多個如振遠塘、滋生塘、祥益塘、四和塘、永順塘……翕然風從,蚝田遍布珠海整個東南海域,人們都視大海為活銀行。故民間曾流傳著一句俚語:“香山好世界,石頭出肉賣”,就四反映珠海昔日的景況。然而,養蚝最佳的地理位置應屬疊石一帶海灣。原因是唐家灣被後環的灣口擋住了珠江洪流的侵襲,海區水質穩定,而場地面向東北,更是形勢天然。在每年的秋天,就有從太平洋來的魚群順著珠江大量游入這裡水溫適宜的海區繁殖,增加了水質肥度。所謂“有魚蚝就肥,無魚蚝就瘦”。魚兒拉的糞便正是牡蠣的豐富營養,食之而肥,鄉人稱它為“黎根水”。老闆多以上市的魚貨來衡量蚝的肥癟,尤當觀測到十幾天連續有肥壯的三黎魚(即鰣魚)賣時,他就會立即標出一張紅紙,招請保全和附近村莊的蚝工下海采蚝。平均一天能開150擔蚝,白天打蚝,晚上煮蚝,翌早曬蚝,到中午12時分便將晾曬至半濕的鮮蚝包裝出口。當時香港有“大信”等漁行天天派兩條船輪換前來收購鮮蚝和蚝油,而加工的蚝油每酲為50斤裝,都是用100斤的鮮蚝熬出4至5斤精少的蚝湯。由於加工質量好,煮製的蚝油膠質大,沉澱少,用筷子撈起流滴珠狀,油身香滑,色澤金黃,味道鮮甜,吮之有如瓊漿玉液。那些香港商人購得此貨,即用瓶裝,貼上“疊石蚝油”或“金山莊特級蚝油”的商標,以正貨轉銷國外,很受外國食家的歡迎,銷量頗大。有不少華僑歸國省親,都特地慕名前來,買上幾瓶蚝油作筵席上的調味佳料,或饋送親友作盛情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