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物質文化是相對於非物質文化而言的一個概念。物質文化是反應各種人類文化要素和文化景觀的載體之物質的方面。它是人們創造的可視,可觸的文化意義實體。它包括物質產品和凝聚在產品中的東西。例如人們生產和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服飾,居住,建築,設施以及凝聚在其中的各種技術,藝術,風格,品味等內容。其突出特徵就是具有直觀的物質形態存在。而那些只可意會的,無形的精神感知物,就是非物質文化的表現。例如,美妙的音樂,各種風俗習慣等。
由於物質文化是當下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產物,因此,物質文化的性質是有時代特色的,是自然條件,社會因素,文明程度等綜合作用下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看,物質文化有古代物質文化與當代物質文化之別。現在所提到的當代物質文化大致是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標誌,一直到今天,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都可以稱為當代物質文化。它包括人們在生產生活每一個領域所創造的各種物質文明成果和寄託各種當代文化要素的實體。例如建築類的摩天大樓,軍事的高新技術裝備,精確農業,通信中的各種移動或程控電話等。這些都是古代物質文明所不能奢望的。
當代物質文化相對於以前的文化,其最大的不同是科技融入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代物質文明充分體現科技,藝術,信息的綜合化。
主要特徵
當代物質文化是科技,藝術,人文追求的結晶,因此,帶有明顯的時代氣質:
1 科技先導顯著
當代物質文化的呈現,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實現了技術,信息,工藝於一體的生產特點。在這些元素當中,科技是占絕對優勢的。人們通過科技自覺地大大地延伸了自身的感知空間和範圍。例如,脫離地球到太空探險,發各種衛星,網際網路技術把全球變成地球村,移動通信成為家家戶戶生活必備,機械化生產節約勞動力的投入等等。所有這些無不體現當代物質文化最鮮明的特色。
2 人文內涵深入全面
當代物質文化所表現的不僅是物質的無限量增多,更是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的“代言人”。人們在創造物質過程中更注重人文因素的注入。因此,當代物質文化所體現的大眾化口味是很特別的。當代物質文化以個性化的設計,製造,服務為特色,充分關注廣大人們的需求為前提。例如,太空倉的設計,製造,各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等,都深深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打造物質文化。
3 藝術品味高度和諧
經歷過無數戰爭的創傷,人們再也不希望用戰爭重塑文化。和諧成為當代物質文化追求的核心關鍵字。人們深刻認識到,只有擁有和諧的元素,才能在生產生活當中創造出更令人幸福的文化元素來,才能更好的幸福生活。正是因為這個,當代物質文化裡面無不體現和諧元素的勾勒。例如,中國的“鳥巢”就是很好的例證,它向世界展示的不僅是一種高科技形象,不僅是渾厚的人文內涵,還向世界傳遞了一種無比和諧的文化元素。相信,今後的各種頂尖建築,其追求品味不會亞於這個。
手機
手機是移動通信的主要工具,更是當代數字移動通信文化的實體之一,本稱為行動電話。由於技術的不斷改進,各種個性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手機已經演變為這個時代的時尚文化亮點。它集多種功能於體。包括簡訊、彩信、彩鈴、手機文學、手機電影、手機電視、手機電台、手機廣告,還有手機報等多種。由於作為載體的手機具有移動性和便攜性,再加上與網路文化的交叉融合,手機文化的這些表現形式不約而同具有時尚、快速傳播、即時回響、差異化等特點。同時,它們在內容製作、推廣以及發展前景等方面是各有特色的。
當代軍事小衛星
高科技武器裝備是表達當代軍事物質文化的重要標誌。當代小衛星一般是指質量低於1000千克的衛星。它採用新的設計思想和大量高新技術,功能密度急劇提高,既能以單顆衛星廉價,快速地完成各項航天任務,又能以多顆衛星組成星座完成多項空間任務。衛星的技術性能和功能密度已成為區別於傳統小衛星的主要指標。迄今為止,世界各軍事大國均已擁有自己的軍用衛星通信系統。美、俄、英等國都發射了幾代軍事通信衛星,形成了綜合的、覆蓋全球的軍用衛星通信網。
小衛星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和快速重建能力,能有效提供戰術支持,對於遂行局部突發戰爭的軍事偵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構築未來信息戰、電子戰不可缺少的角色。小衛星是占領空間制高點奪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主要套用在軍事偵察和監視軍事通信與導航、軍事氣象和海洋環境監測、空間攻防等方面。
突出優點
1.體積小、重最輕,可以進行搭載發射,也可以一箭多星發射,或者用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大大節約發射費用。
2.採用成熟、先進技術,運用科學管理手段,用多種方式發射,研製和發射成本低,系統投資少。
3.發射方式靈活,能夠機動發射、生存能力強適應未來戰術作戰的需要。
4.結構簡單、設計研製開發周劃短、製造要求條件高,可以採用標準化星體和模組化設計,從而可以批量生產和存儲,便乾即時發射和補充。國外一些航天大國的現代小衛星,從立項研製到發射,一般僅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5.技術性能高,主要體現在衛星各分系統本身和有效載荷兩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由小型衛星組成的星座及小型衛星的編隊飛行,可完成一顆大衛星的功能。
高新技術農業----精確農業
1 定義
精準農業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最新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現代農業生產形式,其核心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和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精準農業是實現農業低耗、高效、優質、安全的重要途徑。
精準農業由十個系統組成,即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採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慧型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路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
2 歷史
海灣戰爭後GPS技術的民用化,使得精準農業的技術體系廣泛運用於生產實踐成為可能。1993-1994年,精準農業技術思想首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兩個農場進行試驗。結果用GPS指導施肥的產量比傳統平衡施肥的產量提高30%左右,而且減少了化肥施用總量,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美、英、澳、加、德等國的一些著名大學相繼設立了精細農作研究中心,開設了有關博士、碩士的培訓課程。在已開發國家,精細農作技術體系已實驗套用於小麥、玉米、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生產管理上。1995年美國約有5%的作物面積不同程度的套用了精細農作技術,
近年來不僅已開發國家對精細農作的技術實踐非常重視,巴西、馬來西亞等國亦已開始了試驗示範套用。
目前,適應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套用的DGPS裝置,GIS適用平台及農作物資源空間信息資料庫管理軟體,作物生產決策支持模擬模型,帶DGPS接收機小區產量感測器和產量分布繪圖裝置的穀物聯合收割機,自動調控施藥、施肥機、播種機均已有商品化產品;支持農田信息實時採集的田間土壤水份、N、P、K含量、pH值、有機質含量、作物苗情、雜草分布等的感測器技術,已有初步研究開發成果。可以預言,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裝備技術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日新月異,有關新興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中國精準農業在農業監測、作物估產、資源規劃等方面已有廣泛的套用。
在地理信息系統方面,1997年遼寧省用GIS進行下遼河平原農業生態管理的套用研究,吉林省結合其省農業信息網開發“全球資訊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北京密雲縣完成以GIS技術建立的縣級農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在智慧型技術方面,國家863計畫在全國20個省市開展了“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套用示範工程”。但這些研究與套用大部分局限於GIS、GPS、RS、ES、MS單項技術領域與農業領域的結合,沒有形成精準農業完整的技術體系。
3 體系
其體系結構包括:1 全球定位系統
精準農業為了提高精度廣泛採用了 DGPS(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術,即所謂“差分校正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它的特點是定位精度高,根據不同的目的可自由選擇不同精度的GPS系統。
2 地理信息系統GIS
精準農業離不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的技術支持,它是構成農作物精準管理空間信息資料庫的有力工具,田間信息通過GIS系統予以表達和處理,是精準農業實施的重要。
3 遙感系統RS
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是精準農業田間信息獲取的關鍵技術,為精準農業提供農田小區內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信息的技術要求。
4 作物生產管理專家決策系統
核心內容是用於提供作物生長過程模擬、投入產出分析與模擬的模型庫;支持作物生產管理的數據資源的資料庫;作物生產管理知識、經驗的集合知識庫;基於數據、模型、知識庫的推理程式;人機互動界面程式等。
5 系統設備
主要是田間肥力、墒情、苗情、雜草及病蟲害監測及信息採集處理技術設備。如田間信息適時採集感測器與數據處理方法。
6 智慧型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
帶有GPS系統的智慧型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如帶產量感測器及小區產量生成圖的收穫機械;自動控制精密播種、施肥、灑藥機械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