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

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

社科類文學理論研究圖書。從1949年到2009年,分上下兩編,分別為“走向一體的文學”和“走向多元的文學”,共12章,研究了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風雨歷史。附錄部分增加了台港文學概述及當代文學史的歷史溯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當代文學走過了風風雨雨六十年的歷史,它本身就是一部內涵豐富、雜糅著無數知識和價值的精神啟示錄,是現代史學特別是延安文學的繼續發展和更加完備系統的表述,是二十世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單位。面對這樣一種新的文學形態,我們的文學史家將如何言說,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圖書目錄

上編 前三十年文學(1949-1979):走向一體的文學

第一章

前三十年文學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學事件與文學
第一節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及其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文藝界的政治文化批判運動
一 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
二 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
三 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
四 “反右”運動
五 對“修正主義文藝思想”的批判
六 毛澤東的兩個批示與文藝界的“左”傾運動
第三節 《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及“文化大革命”
第四節 “四五”運動與文藝的復甦

第二章

體制性文化的建立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發展
第一節 前三十年文學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體制性文化的建立與發展
一 主導性文藝思想的確立與體制性文化環境的形成
二 文藝政策的幾次調整
三 “民主個人主義者”與文藝鬥爭
第三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新的人民的文藝

第三章

前三十年小說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以工農兵為主的小說
一 趙樹理及“山藥蛋派”的小說
二 柳青的《創業史》
三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
四 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
五 孫犁的《鐵木前傳》、《風雲初記》
六 浩然的“新農村”小說
第三節 以知識分子為主的小說
一 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
二 楊沫的《青春之歌》
三 宗璞的《紅豆》
四 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第四節 古代歷史題材的小說
一 陳翔鶴的《陶淵明寫輓歌》
二 姚雪垠的《李自成》
第五節 革命戰爭理論與小說敘事的模式化

第四章

前三十年詩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抒情詩和政治抒情詩
一 “老詩人”的新篇章
二 政治抒情詩
三 抒情短章
第三節 敘事詩
第四節 “新民歌”和“天安門詩歌”
一 “新民歌”
二 “天安門詩歌”
第五節 新詩內容與體式的政治化

第五章

前三十年散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頌世散文
一 楊朔的散文
二 劉白羽的散文
三 秦牧的散文
第三節 “諷喻”雜文
一 馬鐵丁的雜文
二 “三家村”雜文
三 徐懋庸等的雜文
第四節 民間私語
一 《從文家書》
二《 傅雷家書》
第五節 報告文學
一 魏巍的志願軍題材報告文學
二 徐遲的知識分子題材報告文學
第六節 散文的時代精神與自我隱匿

第六章

前三十年戲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老合的話劇
第三節 “第四種劇本
一 楊履方的《布穀鳥又叫了》
二 岳野的《同甘共苦》
三 海默的《洞簫橫吹》
第四節 歷史劇
一 郭沫若的《蔡文姬》
二 田漢的《關漢卿》
三 曹禺的《膽劍篇》
第五節 “社會主義教育劇”和“樣板戲”
第六節 失衡的舞台
下編 後三十年文學(1979-2009)走向多元的文學

第七章

後三十年文學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學事件與文學
第一節 第四次文代會的召開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新時期的文學論爭現象
一 關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論爭
二 關於“現代主義”的論爭
三 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論爭
四 關於“尋根文學”的論爭
五 關於“重寫文學史”的論爭
第三節 九十年代的文學現象
一 “人文精神”的討論
二 後現代主義的討論
三 現實主義的回
四 通俗文學熱
五 “斷裂”現象
第四節 新世紀文學的表征與趨向

第八章

文學轉型與藝術審美的新邊疆
第一節 後三十年文學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確定性的動搖與新的審美原則的探索
一 政治轉型過程中的主鏇律文學
二 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大眾通俗文學
三 個人與世界雙重語境下的知識精英文學
四 風生水起的網路文學

第九章

後三十年小說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實驗:從現代技巧到現代敘事
一 王蒙的《春之聲》
二 劉索拉的的《你別無選擇》
三 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
四 余華的《活著》
五 王小波的《革命時期的愛情》
第三節 尋根:從文化傳承到文化反思
一 汪曾祺的《受戒》
二 阿城的《棋王》
三 韓少功的《爸爸爸》
四 王安憶的《小鮑莊》
五 莫言的《紅高粱》系列
六 賈平凹的《商州》系列
第四節 寫實:日常經驗的狂歡
一 王朔的《動物兇猛》
二 池莉的《煩惱人生》
三 陳染的《私人生活》
四 朱文的《我愛美元》
第五節 理想:人類理性的升華
一 張賢亮的《綠化樹》
二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三 張煒的《古船》
四 張承志的《心靈史》
五 陳忠實的《白鹿原》
第六節 走向寫作的“個人化”
第七節 “八○後”小說的另類書寫

第十章

後三十年詩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歸來者”之歌
一 艾青的詩
二 “右派”詩人的詩
三 “七月”詩派的詩
四 “九葉”詩派的詩
第三節“朦朧詩”
一 食指的詩
二 北島的詩
三 舒婷、顧城的詩
四 江河、楊煉的詩
第四節 “新生代詩”
一 海子的詩
二 韓東的詩
三 于堅的詩
第五節 詩的守望和流浪
第六節 新世紀詩歌的走向與論爭

第十一章

後三十年散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回憶反思性散文
一 巴金的散文
二 孫犁的散文
三 楊絳的散文
第三節 文化散文
一 張中行的散文
二 汪曾祺的散文
三 余秋雨的散文
第四節 抒情散文
一 賈平凹的散文
二 周濤的散文
三 女作家散文和“朦朧散文”
第五節 報告文學
一 徐遲的報告文學
二 劉賓雁等的報告文學
三 “新生代”的報告文學
第六節 在時與文之間的抉擇
第七節 新世紀散文的承續與突破

第十二章

後三十年戲劇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探索劇”
一 馬中駿等的《屋外有熱流
二 高行健的《絕對信號》、《車站》
三 劉樹綱的《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
第三節 風俗倫理劇
一 蘇叔陽的《左鄰右舍》、《家庭大事》
二 李龍雲的《小井胡同》
第四節 歷史反思劇
一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
二 錦雲的《狗兒爺涅盤》
三 陳子度等的《桑樹坪紀事
第五節 先鋒戲劇
一 孟京輝的《思凡》
二 過士行的《閒人三部曲》
第六節 寫實與寫意的並妍和融合
第七節 新世紀話劇的收穫與困境

附錄一

台港文學概述
第一節 台灣文學概述
一 一九四五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文學
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台灣文學
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灣文學
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學
五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台灣文學
第二節 香港文學概述
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文學
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的香港文學

附錄二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歷史溯源與寫作綜述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