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
“第四種劇本”得名於劇作家劉川的評論文章——《第四種劇本——評〈布穀鳥又叫了〉》,是其對1956年前後出現在中國劇壇的一批戲劇的概括。這些劇本突破了當時劇壇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顯示出某些特色。
當然很多最終能夠尊重生活真實形態、讓思想服從於生活而不是代替生活、弘揚現實主義傳統的劇本都可以歸納為“第四種劇本”
代表作品
楊履方的《布穀鳥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簫橫吹》。此外,魯彥周的《歸來》、何求的《新局長來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爛了》、李超的《開會忙》等劇作,因其相似的創作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種劇本”。
楊履方、海默、岳野等戲劇家或是在解放區成長,或是於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戲劇創作,所受影響大都是蘇聯的。而50年代蘇聯戲劇界觀念的變革,尤其是重申“寫真實”的觀念,更是深刻地影響著“第四種劇本”的創作及其審美特徵。
成就
一、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義”的禁區,大膽描寫人的道德、情操和愛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實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勇敢地突破只準“歌頌”不準“暴露”的禁區,大膽地干預生活,尖銳地揭露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嚴重矛盾和衝突。
三、總的來說“第四種劇本”破除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陳規,對新中國現實主義話劇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擴展
劉川在1957年6月11日的《南京日報》上發表署名為黎弘的文章《第四種劇本》,提出:
“三種劇本”:概念化地描寫工、農、兵鬥爭生活的劇本。
“第四種劇本”:“不屬於上面三個框子的非概念化的戲劇劇作”。表現在戲劇觀念、題材選取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