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五四時期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旅法中國人士提倡並組織的留法儉學,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學,以及歐戰期間旅法華工教育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近代留學活動初興於19世紀70年代,容閎是中國最早的出國留學第一人,在他的提議下,清政府向美國選派了第一批12至16歲留美幼童。1912年初,李石曾和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其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生以低廉的費用和節儉苦學的精神赴法留學,從而把西方的文明輸入國內,以改良中國社會。後來遭到袁世凱政府的破壞,留法儉學會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國而停止活動。

簡介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青年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大批赴法勤工儉學。這一求學運動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鬥爭的影響下產生、發展的。

1912年 ,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會章聲稱“改良社會,首重教育”,學會的宗旨是為了“輸世界文明於國內”、到“民氣民智先進”的法國去學習,為“造成新社會、新國民”而努力。當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極力贊助此事。儉學會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吳玉章等在四川亦辦預備學校),送了80多人赴法儉學,1914年因受袁世凱政府的壓迫而停辦。

以後李石曾等在巴黎華工中試驗工余求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參戰”華工赴法,華工教育逐漸擴大。1915年李石曾協助李廣安、張秀波、齊雲卿等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宗旨是提倡“勤以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1916年 3月,在巴黎成立華工學校,蔡元培等人還親自講授課程。由於華工教育取得成績,進而提倡國內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同年 3月中法兩國人士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歐樂、穆岱等為了“發展中法兩國之交誼”,促進中國經濟文化之發展,在巴黎發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1917年在國內也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事實上已成為該會的主要活動內容。北京留法預備學校也重新建立,並在長辛店、河北蠡縣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學及成都先後成立各種各樣的預備學校,為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廣大青年在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壓迫下,目睹國勢危亡,面臨教育遭到摧殘,身受失學失業的痛苦。為了尋找救國圖強,改造社會的知識和真理,同時受工讀思潮的影響,大批青年投入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當時湖南新民學會積極贊助,組織會員和湖南青年參加,蔡和森、毛澤東曾為此奔走聯絡。中國少年學會和天津覺悟社也都有成員參加。

1919~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他們來自全國 18個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歲的青年。此外還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暢和他們的母親葛健豪一家,王若飛和貴州教育界知名的黃齊生甥舅,向警予等近20名女青年。他們到法國後,有的先工後學,有的先學後工,有的邊工邊讀。據1920年8、9月調查,當時有四、五百人進入70多家工廠,還有的當散工、乾雜活。約 670人進入巴黎及各地30多個學校,其中多是首先補習法文,然後進入工業實習學校及其他學校學習。候工的勤工儉學生只靠微薄的維持費度日,生活極為艱苦。進入工廠後完全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和法國工人或華工一起勞動。每天 8小時工作後還補習法文或學習工藝。他們受到法國工人、青年、友好人士的歡迎和關切,廣泛地接觸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實際。有些青年則著重鍛鍊自己,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接觸工人民眾,研究工人運動、研究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例如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等就是這樣。

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經過一系列矛盾鬥爭而逐漸走向衰落。由於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身面臨的經濟危機日益尖銳,工廠歇工、工人失業、工潮迭起,勤工儉學生處於勤工困難、儉學不易的境地。當時入工廠者不到十分之四、五。中法反動當局和投機政客們又不滿勤工儉學生日益走向革命的傾向,華法教育會於1921年 1月發出通知,宣告與勤工儉學生脫離經濟關係。學生多方呼援無路, 2月28日發生了“爭生存權、爭求學權”的“二·二八”運動。6~8月,留法勤工儉學生又發動旅法華人反對北洋政府來法代表團以出賣國家權利為條件向法國政府借款3億(後增至5億)法郎的鬥爭。 9月,爆發了留法勤工儉學生聯合一致占領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里昂中法大學,原為勤工儉學生籌建,但創辦後,卻置留法勤工儉學生於不顧。留法勤工儉學生被迫聯合行動,9月21日,各地代表125人到里昂占據了中法大學。但卻遭到中法反動當局的迫害,他們在被因禁了28天以後,除了個別人外,大多數被武裝押送回國。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從此進入低潮。但卻促使了一大批青年新的覺醒,在勞動、學習、鬥爭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一批共產主義戰士成長起來。1922年6月, 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等同志在巴黎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團組織性質)。同年秋冬之際,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正式成立。1923年開始,大批人轉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大批革命者先後奉調回國,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赴法勤工儉學生中,也有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參加政治活動,在國外學習科學技術,回國後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從儉學會成立到勤工儉學發動初期,主要宗旨在"輸入西方文明”,其內容主要還是法蘭西的民主自由思想和自然科學技術,仍是舊民主主義範疇內的教育救國運動。“五四”運動後,在各種新思想和“勞工神聖”呼聲影響下出現的工讀思潮,推動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工讀主義思想影響很大,它把勞力與勞心的分離看作是社會不良的根源,因此,主張實行工讀結合,人人勞力,人人勞心,勞動互助的新生活,以謀社會的改造,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會。但那時勤工儉學運動中工讀結合的主張包含了不同的內容。一是以勤工為手段,解決學費問題,以達儉學的目的。二是勤工與儉學都是目的,創“工讀並進”的新生活、新社會。三是作為教育方法,主張“工學結合”,互相促進,學用一致,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四是提倡一種勤儉苦學的學風,進行勞動教育。這些主張都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教育的批判,對新社會新教育的探索。但想通過勤工儉學運動來改造社會是行不通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等積極努力下,旅歐黨團組織建立和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組織工作,開展了革命鬥爭,它的性質和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大批青年在鬥爭實踐中走上與勞動民眾相結合的革命道路,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克服工讀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成長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五四”運動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教育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