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驛街原保定育德中學舊址
概述
院子中間那座面闊3間的過廳,把一個四合院隔成前後兩個部分,過廳的兩邊與前後院相通。這所小建築群,規模雖說不大,但嚴整對稱。南北瓦房原是育德中學的教務處所,現已闢為紀念館的展廳。後院西房的門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額,上面有“幼雲堂”三個金色陰刻楷書大字,這是育德中學的創建人陳幼雲先生的祠堂。堂內正面牆上有陳幼雲先生的瓷質遺像,遺像下面白色大理石的功德碑上,刻著陳幼雲先生的生平事跡。“幼雲堂”的西面原是育德中學的校長辦公室,現為紀念館的辦公處所。院內松柏蒼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靜清雅。1995年,紀念館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進行展廳、展室和幼雲堂、校長室及所有房屋的修繕以及院落地面整修、更新陳列展覽。
歷史源流
五四時期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旅法中國人士提倡並組織的留法儉學,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學,以及歐戰期間旅法華工教育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近代留學活動初興於19世紀70年代,容閎是中國最早的出國留學第一人,在他的提議下,清政府向美國選派了第一批12至16歲留美幼童。
1912年初,李石曾和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其目的是鼓勵青年學生以低廉的費用和節儉苦學的精神赴法留學,從而把西方的文明輸入國內,以改良中國社會。後來遭到袁世凱政府的破壞,留法儉學會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國而停止活動。
李石曾,祖籍河北省高陽縣,是清末大學士、軍機大臣李鴻章的兒子,他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1902年他到法國留學,因為對大豆研究非常的成功,遂把中國的豆製品技術引入了法國,1908在法國巴黎西郊創辦了一所“巴黎中國豆腐工廠“,豆腐工廠里的工人都是他的家鄉高陽縣一帶沒有文化的農民。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生產勞動力,李石曾在廠內成立了一所夜校,工人們白天做工,晚上學習(主要學習一些國文和法語)。經過幾年的“以工兼學”實踐,夜校里提出了“勤於工作、儉以求學”的宗旨,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勤工儉學的由來。在李石曾等人的組織下,“勤工儉學會”於1915年在法國巴黎成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受嚴重的戰火侵襲,中國向法國派遣了十幾萬戰地華工,這些華工到法國以後,給法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法教育界人士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華工進行教育,於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吳玉章等人的組織下,191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華法教育會”,並創辦了華工學校,蔡元培任中方會長,歐樂任法方會長,李石曾任書記,吳玉章任會計。留法勤工儉學生赴法前,需要在國內進行必要的預備,學習一些法語、西俗和一般工藝技能,以便赴法後的交流、做工和學習。
1916年袁世凱倒台後,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相繼回國,開始在國內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經過艱苦的努力,留法預備學校和預備班在全國先後建起了20餘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陽縣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學校設有實習工廠,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人之一蔡和森就畢業於此校。
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了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該班教學質量之高,教學設備之良,赴法人數之多,是其他學校不能與之相比的。革命前輩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湖南學生就先後畢業於此班。1918年還在北京、長辛店設立了高等法文專修館,趙世炎、何長工等就畢業於此館。
何長工,原名何坤,因為他曾在長辛店留法班做過工,後來毛澤東詼諧地說:原來你是長辛店的工人啊!從此,何坤改名叫何長工。他曾驕傲地說:“我的名字是毛主席給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