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周
真實故事
一個甫以優異成績自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何放棄一切四處漂泊?為何無聲殞落於阿拉斯加的曠野中?為了逃離沉重的家庭桎梏?為了躲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抑或為了探索心靈的原鄉﹑追尋生命中的美與孤寂?藉由他留下的謎樣日記﹑書本及信件,作者追溯這名青年的尋夢之旅,試圖解開這些疑問......
撼動生命的真人真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周
1992年阿拉斯加山脈北緣,一部廢棄的舊巴士里,傳來陣陣屍臭。睡袋裡裹著一個年輕人,身旁散落幾本書、和一本簡短如謎的日記,他究竟是誰?為什麼死在荒野之中?在孤寂而寒冷的阿拉斯加,他在追尋什麼?
作者介紹
編輯推薦
無意間在書店翻到這書,我照往常隨意從中間讀起,卻沒如往常隨意放下。
一讀就讀了半個多小時。
後來買回家,逢人就推薦這本書。
「拿去看看,別老是這樣過。」我說。
起初以為是因為那時的生活陷入了泥沼中,或者是因為自己渴望和主角克里斯一樣,能夠離開複雜的人際關係、離開不在喜愛的工作、離開可笑的物慾社會...,後來在不同的日子裡又看了幾次。想想,不是那麼簡單。
那一年,克里斯把全部是A的成績單寄回家,捐出所有的財產。他成為「亞歷山大超級遊民」,先漫遊了美國西部,最後到達了阿拉斯加。 112天以後,他在這塊心中的夢土死去。
年輕人那時只剩30公斤,遺體旁散落著梭羅、托爾斯泰和傑克倫敦畫著線的書,其中一頁的空白處寫著簡短的遺言:「我已過了快樂的一生...再會...」接著他為自己照了張相,再鑽進母親為他縫製的睡袋中,死去。那年他24歲。
我想,有一種餓是文明餵不飽的。即使加上了感官、物質和人群也無能為力。
只有透過一種刻意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孤獨,將全部的自己投向曠野,生存的原始悸動和心靈的飽足才會發生。
只是很多人忘了、或是放棄了。
書中有一段,我用力畫上了線。那是克里斯寫給旅途中相遇的80歲老先生的話。
「這麼多人活得不快樂,卻不主動改變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受到安全、服從、保守主義的生活制約...其實安全的未來最傷害人心中冒險的靈魂。人的靈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對冒險的熱忱。」
你也看看這本書吧。別老是這樣過。(文/鴨子)